困住餐饮业的,真的是疫情吗?
对于连锁餐饮品牌来说,2021年注定是难熬的一年。
预期之中的“利好龙头”并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全行业结构性的盈利能力下滑。从各家连锁餐饮的年报与招股书来看,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火锅还是酒吧,都面临着盈利能力的下滑,5%的净利率都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了。
在分析餐饮业的窘境时,所有矛头往往都会不约而同指向频繁反复的疫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01
无处不在的三高
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本质上只是个催化剂,疫情所影响的,是餐饮业本身面临的“三高”问题。
纵观大多数连锁餐饮品牌,房租、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往往都占据总成本的90%左右。而且这部分成本有两个特点,一是刚性,即只要营业就会支出;二是无论品牌经营状况如何,这三块成本都会不断上涨。
最典型的就是房租,这也是连锁品牌面临生存的第一座高山。目前,一线城市房租从2009年的2元/日/平米到现在已经突破7元,涨幅约3.5倍。很多新的连锁餐饮品牌都从一线城市出发,面临的成本压力更严峻。
同一时期,大多数连锁餐饮本质上都在用扩大市场份额、而不是涨价的方式抵消越来越高的房租。比如在一线城市建立品牌影响力与溢价,在慢慢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但疫情将这个节奏打断了。
拿海底捞来说,2021年,海底捞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店面数量,由2019年的194家暴增到559家。但海底捞同期物业租金及相关开支却从2.4亿元下降到了2.36亿元,这说明疫情期间门店租金的成本其实是下降的,所以如果没有后来的疫情反复,海底捞的策略无疑是对的。
但问题就是,频繁的疫情导致门店整体营业额的下滑,造成的损伤远远超过了租金成本的下降。另外,疫情带来的影响远非无法开店营业这么简单,更严重的危机在于上游,即第二座大山——原材料。
对于任何产品而言,相同的售价,若原材料成本越低,对应的盈利能力越强,这一点在餐饮业体现的更加明显。就目前情况而言,餐饮相关原材料在疫情爆发后,几乎完成了一轮普涨。
首先是食材:从下面的南华农产品指数可以看到,价格曲线变得陡峭,就是从2020年二季度疫情的全球蔓延开始。
而具体到大豆、玉米这类餐饮调味品的重要原材料,价格的普涨同样与疫情的蔓延息息相关,玉米以及菜籽油涨幅均超过50%。
随即而来的是各大调味品龙头也纷纷宣布涨价。如海天味业,恒顺醋业,金龙鱼等。不断上涨的调味品的价格,也将进一步加大连锁餐饮在成本端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