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千年的工厂,只有千年的黄土
从成都向西300多公里,就是位于横断山脉长江流域上游的川西峡谷。在这里,五条河流汇聚成气势磅礴的大渡河,汇聚之处坐落着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丹巴县。
●森林学校在藏区探索自然教育的学习中心。
去年,我偶然知晓了丹巴县呷仁依村的登龙云合森林学校(以下简称“森林学校”)。种种机缘之下,我在大学毕业后来到这里开始了间隔年。
呷仁依村虽然只是个小小的村落,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让村民们不必担心食物的匮乏。在森林学校实习期间,我常常跑到后山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眺望对面的墨尔多神山,我时常会想,在这块宝地生长的人们,真是幸运啊!
1
不种青稞种小麦
呷仁依村是个自给自足的山地农耕社区,农耕占据了村民日常生活的绝大部分。一说到藏区大家可能会想到青稞,但呷仁依村的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和玉米,因为这里的海拔只有两千多米,水热条件不适合耐寒的青稞。
●丹巴县内共有562座碉楼,被称为“千碉之国”。碉楼建造的起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和战争防御有关,也有说是为祭天神而建。
村里种小麦用的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老种子,具体年岁没有人知道。“应该和碉楼建的年数差不多久吧。”村里人说。这些碉楼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早已成了当地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没想到还能作为一把衡量时间的尺。
小麦曾经在这里广泛种植,但是因为种小麦工序复杂,而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了,老年人受不住农耕的劳累,就不愿意种那么多了。村民还说,县城里买的小麦粉做出来的白馒头口感好,自种小麦做出来的馒头有点儿黑,口感也比较粗糙,但是营养价值高。于是索性种一半买一半,混在一起吃,算是中和了两种选择。
●用两种小麦粉蒸出来的馒头。
除了小麦,玉米是村里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因为自留种产量不高,村里的玉米种子大多是从农牧局买的。这些的玉米主要用来喂猪。村里人说,一年五亩地的玉米可以全都拿来喂猪,原来这里的猪肉好吃且贵是有原因的。
土豆和荞麦也是村民们喜爱的主食。从前荞麦家家户户都会种,现在家里的劳力少了,有些人家也就不种荞麦了。想种的时候去邻居家里借种子,来年再还给他们就可以了。这是中国农村由来已久的种子交换制度。
所以村民对于是否有一天会没有新鲜的种子来种,似乎并不担心:“我们不种,别人总会种嘛,别人种,我们就在别人家去找。这个还不用花钱。”
●村民加姆阿姨向我们展示传统木制粮仓。
雪山大豆、黄豆、元根也是这里常见的农作物。雪山大豆可以用来煲汤、蒸烂了做凉菜,黄豆可以拿来做豆瓣或者磨新鲜的豆腐,而元根除了喂猪还是这边燃灯节做蜡烛的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