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树松:关爱孩子的眼睛应从出生开始
眼睛,有一个很时髦、也很恰当的比喻,叫做“心灵的窗户”;中医也认为,“五臟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精之窠为眼”;中国古代相法也说,“眼秉一身之秀气”。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从一个人的眼睛里,就可看出一个人心灵的活动,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以及聪慧、愚鲁、善恶等等诸方面的情况来。可想而知,眼睛在人之五官中的重要性。
可是,现实之中,有“好眼”的人却越来越少,视力不好的人却越来越多。据近年以来的某些统计资料表明,在不该有眼疾的人群中,视力不好的占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比数。尤其是青少年,视力不好的几占半数以上。小小年纪,鼻梁上就架上一副眼镜,有的还是深度近视(并伴有综合症)。据网络上透露的一些资料显示(指近视),更是让人吃惊:“眼科专家介绍: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出现近视。”这原来是应属于高级知识分子特征的,却普遍的体现在生理机能未能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甚至是幼儿人群之中。这是为什么呢?专家的大致说法是:“近视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十分明确,主要与遗传、环境及不健康用眼三方面有关。若夫妻双方均是近视,其子女近视的发生率是常人的6.4倍,因此,尽量避免夫妻双方都是近视,尤其高度近视;生存环境视野要开阔,减少光、色污染;学习姿势端正,光线明亮柔和,避免长时间阅读、玩电脑游戏;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近视的发生。”笔者不是眼科医生(专家),对专家的说法不好进行评论。但是,笔者却从专家的说法里得出了一个近似滑稽的概念_——那就是关于近视的发病机理是大多是“猜”出来的。因为,专家对“近视的发病机理还不是十分明确”。如果用“猜”的办法来治疗近视,笔者想疗效是不敢恭维的。即便有些很先进的办法,也有待日后“检验”,不能因为当时好了,就是永远好了。
笔者觉得,现在的眼科专家(大都是西医)都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而且能够导致视力不好的人生“环节”——婴儿一出生即生活在没有遮挡的光线之中,完全没有防护“光侵害”的意识。还有,凡是有妇产科的医院里,在孩子一出生,为了留下个人生纪念,给孩子拍出生照。用手机在自然光线下拍的自不必说,而且有的“为了艺术”些,用高级相机在强烈的灯光之下给孩子拍出生纪念照(越是高级的医院越是如此)。殊不知,这个看似 “很有意义”且又是极平常的举动,却直接伤害了刚刚临世婴儿的“眼”,以导致日后成长过程中或早点、或晚些出现可影响一生的视力疾患。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