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星考编惹众怒, 更蹊跷的“软编制”真相却没彻底揭开
【导读】近期,某知名男星考取国家话剧院事业编的新闻,引发舆论争议。如今,“编制”的吸引力日益上升,考公、考编成为许多毕业生的第一职业选择。然而事实上,这些年政府财政,特别是地方政府财政开始吃紧,地方政府一方面想要“减员增效”,另一方面却又被不断扩张的“软编制”消耗机制着。
本文研究发现: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突破核定编制的刚性约束,隐蔽地扩大其人员规模已成惯性,超编、借编、混编、“影子雇员”大量存在,导致没有机构能确切告知我国真实的财政供养人口,也没有确切途径可以得知行政开支中的人员经费。其原因在于:现有行政体系中,上下级往往职责相同,上级对下级有绩效考核的权力。这导致地方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主要看上级是否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加上“一票否决”的基层考核监督制度,就形成了“捂盖子”的工作思路,大量人力资源用于社会治理,而非增加社会公共服务。同时,各级政府都有低成本开展社会动员的能力,动员、雇佣“临时工”完成大量工作,出现问题时也可将责任归结于外部雇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都有扩大“软编制”人员的动力。但“软编制”的扩张,进一步恶化了各级政府以上级政府指标为优先、而非民生需要为优先的趋势,官员以“不出事”为原则,基础行政能力不足,也没有提高的动力。作者指出:要改变“软编制”问题,需要政府注意调整治理范围和治理重点,提高治理能力,而中央的控编政策也要有相应的现实策略予以保障。
本文原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转自“县域研究中心”,原题为《“软编制约束”:地方财政供养规模隐性增长的一种解释》,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软编制约束”:
对地方财政供养规模隐性增长的一种解释
问题的提出:核定编制约束的突破
近年来,新闻媒体上随处可见万能的“临时工”,“临时工”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引起了政府决策者和学术研究者的关注。自1988年以来,我国历次行政体制改革都围绕着“政府职能转变”展开,但操作层面上,都以精简机构和人员为主要目标。2013年李克强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改革要把握住两条硬杠杠:一是对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实行总额限制,控制政府规模,二是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而长期以来,地方政府突破核定编制的刚性约束,隐蔽地扩大其人员规模已成惯性。由此导致的问题是,没有机构能够确切地告知中国真实的财政供养人口,也没有确切的途径可以得知行政开支中的人员经费。超编、借编、混编、雇用“影子雇员”等都是突破编制约束的形式,但是,其适用于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而且适用的范围与频率不同。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