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赵文凌|日本刺客:暴政夺魄,懦夫增气
截止目前,今年日本有两件大事足以进入世界刺杀史,一是重信房子出狱,二是山上徹也刺杀了前首相安倍晋三,尤其是后者,让人再度回味起刺杀所释放出的让上位者恐惧的血腥味道。
刺杀作为一种政治军事斗争手段古已有之,太史公写《刺客列传》记载他们的英勇事迹,《战国策》以“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苍鹰击于殿上”“天下缟素”来盛赞布衣之怒。
到了近现代,刺杀更是成为了反抗暴政或外来侵略的主要手段之一,安重根刺伊藤博文于哈尔滨,斯托雷平被毙于基辅,以及我国清末著名的刺杀团体光复会,徐锡麟、秋瑾、蔡元培都干过刺杀的活儿。
当时世界上弥漫着刺杀的风潮,尤其是在无政府主义的催动下,凭借个人勇武刺杀一国之高官,从而破坏一国之政治,竟成为了流行的革命手段。
刺杀能在历史上长久受到青睐,源自于其作为政治斗争手段的特殊性。
首先是见效快。死亡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人死了,他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关系就会迅速分崩瓦解,关键的刺杀能使敌人脑死亡,从而达到瓦解敌人的目的。蒙古人横扫欧亚如日中天,其大汗蒙哥暴死于钓鱼台,不仅暂时延续了南宋朝廷的寿命,还引发了蒙古帝国的内部的政治矛盾,直接导致帝国的分裂。
其次是成本低。不同于军事斗争要血流成河才能获得胜利,也不同于经济斗争耗费资源不计其数才能达到目标,且二者都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对于斗争而言,以较小代价获取较大成果是再好不过的了。
一名刺客,能起到的作用未必比人数成千上百的军队小,但成本相比之下却可以忽略不计,公子光想要杀吴王取而代之,却又无法在正面斗争中击败吴王,唯有凭借专诸之鱼肠剑一刺,才能当上吴王,从而成就霸业。
再次是能隐蔽。敌在明,我在暗,在行动之前谁也不知道刺客在哪,甚至行动之后刺客在哪也不知道,这种隐蔽性带来的恐慌效果甚至大于刺杀本身的意义。
“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张良带队在博浪沙的搏命一击并且全身而退,不仅惊动了秦始皇,也极大动摇了秦朝江山的稳固,毕竟连个近在咫尺的刺客都抓不到,这朝廷也并非无所不能,皇帝更是个贪生怕死不能永生的常人,天下的群雄便会蠢蠢欲动。
即使如此,刺杀也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第一是不可控制。刺杀成功与否尚且不谈,仅仅是刺杀发生后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就超过了行动组织者自身的思考。
一战前塞尔维亚面临敌国重重威胁,出于爱国心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地利帝国皇储,却没想到连锁反应下直接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火索,为塞尔维亚招来了同盟国的报复而亡国,有超过126万军民丧生,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口的近30%,可谓匹夫一怒,家家缟素,这恐非塞尔维亚人之所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