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从劳保用品到刺客:雪糕身份背后的工人阶级命运变迁
前一段时间,“雪糕刺客”钟薛高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
除了钟薛高本身大量使用卡拉胶、增稠剂等添加剂塑造“不化”金身引发的食品安全担忧,而争议最大的莫过于那些价格动辄十几、二十几,却包装平平无奇的雪糕,却潜伏在平价冷冻区,闭眼结账或扫码后不好意思退货的大冤种闷闷,只能打碎牙齿往肚里吞、含泪买单。钟薛高因而被网友形象地称呼为“雪糕刺客”。
事实上,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雪糕刺客”本身,在很多商超、零售商店,价格在4元以上的雪糕已成为主力产品,10元以上的也不在少数。伊利苦咖啡、美怡乐蛋筒、巧乐兹、脆宝等“平民款”雪糕价格涨幅均超过30%,只有绿豆冰棍、老冰棍等少数几款雪糕还维持了原价位。当舆论的炮火全都对准钟薛高的时候,我们惊奇地发现,所谓刺客,不过就是个掩护雪糕行业集体涨价的丑类。
在资本主导食品工业、“民以‘添(加剂)’为食”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添加剂已经被各路专家洗白,谁敢质疑谁就要被打为“科盲”。雪糕本身更是成了添加剂的重灾区。通货膨胀的大背景每个老百姓都深有体会,但仅就各色添加剂(复原乳、人造奶油、代可可脂、增稠剂、卡拉胶……)打造出来的雪糕而言,成本上涨真的有那么大吗?
炎炎夏日,吃块雪糕,也没指望多健康,不过就是图一时凉快。雪糕的价格这么涨下去,打工人恐怕连雪糕自由都要被剥夺了。
雪糕、冰激凌据说起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皇家,后传入欧洲,靠天然冰块制备。而现代意义上的雪糕,无疑是工业革命的产物,20世纪初冷藏机的发明让冰激凌工业在全世界迅速发展,并重新传入中国。
晚清时期,冰激凌作为西餐的甜点,专供封建贵族、留洋学生和知识分子食用;30年代风靡上海滩的雪糕,专供于名媛贵妇阶层的下午茶,与贵族仅一江之隔的下里巴人们是消费不起的。
直到解放后,这样的状况才得到彻底的改变。首先50年代在广大城市地区得到普及的是糖水冰棍,到60年代,奶油制成雪糕才逐渐在城市和工厂普及。这固然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其背后也体现出了当时的权力机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苦用心。
到汉江机床厂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工人,除了带去硬核的机床制造技术,也带来了上海雪糕配方,职工每人每月到手的54张雪糕票,既可以兑换冰棍自己享用,也可以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这样的故事发生在全国的各个地方,雪糕随着新中国工业化逐渐普及的背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冰棍和雪糕在六七十年代,甚至被当作一种重要的防暑降温物资和福利发放给劳动人民。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