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路上,我们与台湾人民站在一起
一、
在台湾民众的意识文化中,有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词语,叫“台湾悲情”。
这种悲情不仅仅是台湾民众的自怨自艾,也不单单是台湾文人的情绪渲染,它的发源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根源。
在台湾这块土地上的政权曾历经反复,来来去去。荷兰人来完郑成功来,郑成功来完清政府来,清政府来完日本人来,日本人来完国民政府又来。
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台湾人民有过自己选择的权力吗?实际是没有,不管谁来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咬着牙活下去。
原本1945年的国军来台,曾给被殖民了半个世纪的台湾人民和知识分子燃起过新的希望,可是这种希望随即被国军官僚的种种贪腐行径瞬时浇灭。
国府接收台湾后不久,台湾地区出现的是极其明显的退步,甚至那些曾一度对国军接收充满希望的台湾人民也认为,日本人在这里的时候,尽管掠夺台湾资源,剥削台湾人民,但起码还懂得维持这种剥削的持续性;可是国民政府对台湾的态度却是杀鸡取卵,把台湾的资源通通送到大陆去支援内战,这导致了台湾地区疯狂的金融混乱与物价飞涨。
当时流行在台湾人民口中的一句话是:“大官大贪,小官小贪”。
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极尽压榨,对于刚刚在大陆与日本侵略者结束抗战的国军官兵来说,一来到台湾,看到被日本殖民半个世纪而处处遗留下来的日本痕迹,也会觉得不舒服。可是他们不会去思考这种遗留的痕迹是日本侵略者给我们的台湾同胞带来的苦难,他们不去试着修复这种苦难,却反而指责台湾人民受到了“奴化”,是“皇民”。
对于台湾人民来说,曾饱受日本的欺压,好不容易迎来了光复,可是伴随这种光复而来的除了国民政府进一步的经济掠夺之外,还有同样沉重的所谓“同胞”的歧视和误解。
这种经济和意识上的双重打击,在政治上直接激起了1947年2月的“二▪二八事件”,在意识上则是由此泛滥而开的“台湾悲情”。
没有人会一直沉浸在这种悲情中无法自拔,但是悲情的意识却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延续和演变。
这种演变和延续的结果,就是台湾人民对政权的淡漠和不信任。
这种淡漠和不信任,历经战后七十年,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是更加地根深蒂固。
很多人简单地以为,“台独”势力之所以有民意的土壤,是因为台湾有想要独立的民众,有支持民进党当局的台湾人民。其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台湾民众对于政权的淡漠和不信任,所以他们不愿意轻易打破现状,只要这种现状还能勉强维持他们生活下去。
这与台独意识有着本质的区别。
台湾的同胞根本上是不相信国民党,也不相信民进党的,这种不相信和不信任,既是台湾悲情意识的演变和发展,也是统治当局的剥削和压迫造成的结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