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的历史进城

2022-08-17 1056 0
作者: 飞剑客 来源: 新潮沉思录

  如果我们不考虑“做题家”一词最初的姨学硕法背景(来自远邪的李硕自称发明了这个词),只考虑2020年随着豆瓣“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兴起而出现的这一轮“小镇做题家”话语的话,那么小镇做题家的意思是指在方圆几百里做题这项竞技上达到顶尖水平的人,虽然后天努力高考一鸣惊人飞出小镇,但由于天生资源禀赋不足而在大学时,其综合竞争开始泯然众人的梦碎者。

  但他们很难说是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事实上,即使到了今天,如果能达到做题家这个[家]的水平,概率上比起占我国人口更大比例的只小初高、普通带学学历的朋友们,更容易获得相对不错的生活。按照原意,我们这样的最多算「以做题家模式培养的」的小镇做题工以及错题本。

  前段时间的某四字明星考编事件引起众怒的原因,是某些媒体亲自下场给质疑四字明星不正规考编的网民们批发“做题家”名号,使得概念进一步被泛化(然后拜周公子所赐“做题家”这个词火上加火),但凡做过题的,由于扩招进入本科序列的,都被卷入这个二元对立话语结构。表面上是小镇做题家大战四字明星,实际是指向了更深层次的分配问题。

  无论是小镇做题家,还是那些被代表、被批发的做题工、错题本,其实背后都有一个隐藏命题:进城。今天笔者就适当挖掘一下这个命题,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理清当下纷繁芜杂的网络舆论场中一些预设和阶级基础,并尝试在回答[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上做点微小的贡献。

  小镇做题家的历史进城

  说到小镇做题家,就不得不提到乡镇这个政区。乡是农村地域性政区,是沿用数千年的行政区划。秦制后,郡领县,县辖乡。乡下面有亭里。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乡。

  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市镇,城市的人口就很少,乡村农业人口是大多数,即使到了上个世纪末也依然如此。起初,面对如何解决农业人口这个问题,第一共和国采取的思路是城市工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通过不断的[招工],从农村继续抽走下一代,然后通过以县城为中心,以公社为基本单位,对农业进行产业化改革。然而工业化的过程并不理想,在某个时期农村反而成为了消化上千万城市青壮劳动力的过剩危机的场所。

  83年后公社改乡,重新回到了历代的建制上。随着城市化水平提高,国内把大量的乡建制改为镇建制,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是近郊的农村土地被征收征用建设工厂、商品房,被征地很多农民不得不改变生活方式,向工人或个体职业转变。而后从用地权属上看,镇往往为国有土地、集体土地混杂状态。

  也因此作为“小镇”往往会比较尴尬,在于不城不村,亦城亦村。镇的两类户籍比例介于城乡之间——小镇出身的人,往往混得好些就进城当城里人了;而农村人进镇住的,仍然以农村人自居。这个“镇上人”并不是一个最终状态。另外,如果是大镇,由于产业的分工和集聚,镇和镇之间的特性远远大于共性。大镇人,确切地应该称作工业区居民(东莞一批大镇),特色产业区居民(塘下柳市店口镇等),旅游区居民(太湖周边各古镇),影视区居民(横店)。

查看余下73%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