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北溪管道被炸,仗必须打了
瑞典测量站9月26日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发生泄漏的同一水域探测到两次强烈的水下爆炸。
丹麦能源署确认,在“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中共检测到3处泄漏,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27日晚说,“北溪”天然气管道泄漏并非“事故”而是“蓄意破坏”。
“北溪-1”天然气管道于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维堡,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是俄罗斯对欧洲主要输气管道;“北溪-2”是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和五家欧洲公司的合作项目,于2021年9月建设完成,12月完成注气,但由于美国等国的反对,一直未能获得运营许可。
消息一出,欧洲天然气价格瞬间暴涨20%,从前一日的每千立方米1720美元拉涨至2060美元;英国有政治研究专家称:对北溪管道的恐怖袭击应被德国视为宣战,德国工业将被彻底摧毁。
在欧洲能源结构完成转型(煤炭在一次能源的占比大幅降低)之后,没有天然气,很多工厂无法开工;没有天然气很多人在冬天要被冻死。所以,北溪天然气管道的停摆对德国这样的欧洲工业国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北溪天然气管道到底是不是“蓄意破坏”?
要知道,北溪石油管道埋设于海底,自己坏掉并不容易;同时自己坏掉的概率就更小了,而三处泄漏点被发现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小时。瑞典隆德大学的地震学家Bjorn Lund向瑞典记者解释了爆炸发生的原因:“至少使用了 100 公斤 TNT,但可能更多”。
如果是“蓄意破坏”,又可能是谁干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事件发生后,各方的反应:
乌克兰总统办公室主任顾问波多利亚克在推特上指责,“‘北溪’1号天然气管道发生大规模天然气泄漏事是俄罗斯策划的恐怖袭击,是对欧盟方向的侵略行为。俄罗斯想要破坏欧洲经济局势的稳定,在冬天来临前造成恐慌。”
美国“彭博社”也指责称,“普京是否将北溪管道完全武器化?一天之内三起天然气管道泄漏表明克里姆林宫可能正在破坏能源基础设施。”
德国《每日镜报》却认为,乌克兰或与乌克兰相关的势力可能参与到本次的管道破坏中。因为北溪管道暂时关闭后,俄天然气只能过境波兰的“亚马尔-欧洲”管道或乌克兰的管道。(但是,亚马尔线供气量只有北溪1号的一半,且波兰是个变数;乌克兰线则主要供东欧,且俄乌战争尚在进行)
对于是否为“蓄意破坏”,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则谨慎地回应称,在调查结果出来之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性。俄罗斯国家能源安全基金副主任称,“北溪”管道事故或是针对俄天然气的破坏,修复需数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