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自己是最吃亏的人质, 欧洲怎么还与美国保持一致?”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
【导读】“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而美欧之间的关系似乎正发生微妙变化。本文认为,通过乌克兰战争,美国有意分化俄欧之间达成的合作,以防美国失去控制欧洲的杠杆。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对欧洲着力推进的战略自主忧心忡忡。而俄欧能源合作对欧洲的再工业化和欧元影响力的上升,均有助力作用。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重振股市,将页岩气和页岩油打造成“新能源技术”,大量资金的流入使得美国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大国,这也促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买家。而要打开欧洲的能源市场,须先降低欧洲从俄进口能源的惯性。因此,制造一个将俄欧同时卷入其中的地缘政治危机,就成为美国最佳的选择。
作者指出,危机之初,美国基本达到目的,成功分裂了俄欧之间的能源与经济合作,并从向欧洲出口能源中获利颇丰。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让欧洲成为了最大受害者。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后,形势有了新变化,欧洲舆论的矛头开始转向美国。德国副总理开始抱怨美国将售德的天然气价抬成“天价”;德国、瑞典媒体出现了揭露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内部报告的消息,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将给德国工业和欧洲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则从中收益;欧洲舆论场上还开始披露欧委会与美国白宫抛开法、德等欧盟重要成员国,在对俄制裁问题上持续密切沟通。作者指出,尽管美国政府百般抵赖,兰德公司也不断“辟谣”,欧洲舆论仍开始转向。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民众相信什么,比事实真相更有实际影响力。因此,美国若还想靠操纵欧洲传统媒体来控制舆论,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寒冬将至,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能源危机,让反对欧洲一体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影响力上升。作者认为,欧洲若想避免出现整个社会的政治极右倾化发展趋势,若想维持既有的欧洲一体化成果,就必须重新做出选择,绝不能像乌克兰危机刚爆发时那样对美国亦步亦趋。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国际观察”栏目特稿,原标题为《俄乌危机引发美欧之间的情仇反转》,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俄乌危机引发美欧之间的情仇反转
乌克兰战争很可能是美国故意引发的一场危机,目的就是要分化俄欧之间达成的合作,以防美国失去控制欧洲的杠杆。危机之初,美国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仅分裂了俄欧之间多年建成的能源与经济合作,控制欧洲舆论造成一片反俄气氛;并让欧洲失去了战略自主的本钱,从安全到能源供给上全面依赖美国,只能沦为帮助美国在全球继续称霸的小卒子。然而,物极必反。正当人们以为欧洲会被各种危机困扰,就此沉沦时,北溪输气管道被炸一事突然调动起了欧洲民众的警惕。随着事件的发展,调查的深入,欧洲各国的舆论转向成为大概率事件。
欧洲的经济与社会形势在恶化,欧洲自由派在政治舞台上被淘汰出局的可能性也在增加。而这些自由派无论从思想意识上还是政治立场上都完全听命于美国的。欧洲若在俄乌冲突中继续被美国当枪使,将会进一步走向分裂。而了防止让整个欧洲都被极右翼政治势力掌控,欧洲恐怕也必须重新思考自己在俄乌危机中的立场。与美国拉开距离起码是最保险的做法。
▍乌克兰危机初起时欧洲完全成了美国的人质
2月底乌克兰危机初起时,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到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特别军事行动上。美欧的舆论不断渲染俄罗斯的侵略,社交媒体上不断有自媒体的播主在播放各种战场上的短视频,真假难辨。很少有人去问这一切是怎么造成的。
然而,有一位德国地缘政治分析家发了一条博文说,大家别弄错了,乌克兰战争既不是冲着乌克兰去的,也不是俄罗斯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针对德国的行动。在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开通之际,美国担心俄德的能源合作会让欧洲真正摆脱美国的控制,美国决心利用乌克兰这枚定时炸弹引爆一场危机,中止俄欧之间的能源合作。在俄罗斯展开军事行动之前,美国怂恿乌克兰军队对乌东地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俄罗斯媒体说,这是对讲俄语的乌东地区居民展开的“种族清洗”。因此,俄罗斯在展开这次军事行动前,是把自己的行动形容成“反击战”的。然而,随着乌克兰战争的发展,人们的注意力似乎都被战场上的变化所吸引,没有人再去关心战争爆发的背景。
的确,最近一些年来,美国对欧洲搞的战略自主忧心忡忡:首先,德国在加深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建成就是标志,这会大大降低欧洲对中东等地的能源依赖;其次,欧洲在搞再工业化,有了廉价能源供给,欧洲恢复制造业如虎添翼;再次,欧洲在搞防务战略自主,法德在搞欧洲军工分工合作,企图用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标准减弱美国军火在欧洲的统治地位;最后,欧洲还在大力推进欧元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欧元债券发行一度追平美元债券,而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正在推动欧元结算以代替美元结算,这会给那些能源出口国做出一个“坏榜样”,最终引起人们对美元作为能源唯一结算货币的质疑。美国是有理由对欧洲的这种发展趋势感到担忧的,美国也有动机中断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
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美国就一直在寻找另一个能造成股市繁荣的新技术,结果就把20世纪70年代已经被放弃的开发页岩气与页岩油的技术重新翻了出来,打造成了一种“新能源技术”。页岩气与页岩油的开采比普通的大气田和大油田的开采成本更高,需要注入水与化学产品,把天然气和石油“挤”出来。过去,美国的能源大公司有许多大油田与气田可开采,又可以从国外廉价购买石油与天然气,因此没有公司愿意费力气去开采这些页岩油与页岩气。但金融危机后,美联储把指导利率降到了零,又实施了几轮量化宽松政策,金融市场上如饥似渴的投资者们可以借到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廉价资金,抢购开发页岩气与页岩油的各种小公司的债券与股票就成了投资商的“香饽饽”。而这些小公司又因获得了大批廉价的资金而迅速改善了开采技术,一时间开发页岩气与页岩油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美国也由能源进口国迅速转变成了石油与天然气的出口国。然而,美国开采了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需要找到新的买主,美国便在全球到处寻找买家。中美贸易谈判中,美国屡屡提出要中国承诺购买大量美国的石油与天然气就是证明。当然,打开欧洲市场也是美国梦寐以求的。但欧洲与俄罗斯之间有长年的能源合作,俄是欧最大的能源供给商。根据欧盟官方数据,欧盟约45%的煤炭进口、45%的天然气进口以及25%的石油进口都依赖俄罗斯。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占了50%以上,而奥地利从俄进口的天然气则占了80%。
要打开欧洲的能源市场,首先就要降低欧洲从俄进口能源的惯性。制造一个地缘政治危机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俄罗斯对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后,美国似乎就解决了这一问题。欧洲舆论一边倒地指责俄罗斯,并坚持支持欧盟制裁俄罗斯,欧盟委员会甚至出台了细致的与俄罗斯能源供给切割的日程表,制定了从2027年到2030年彻底断绝从俄进口任何能源的计划。欧洲减少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就只能从其他地方进口。欧洲虽然扩大了从中东、北非国家进口的天然气,但这些地区的供给能力与欧洲的天然气缺口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美国这时候出面承诺解决欧洲面临的能源危机,不仅当了一回“好人”,还解决了扩大美国的页岩气出口市场的问题。德国等欧洲国家已经开始计划建立新的液化天然气码头,准备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气的能力。
即使美国准备给欧洲提供“无限”的能源供给,那也成了“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故事。全球能运输液化气的船就那么多,欧洲能卸载液化气的码头也有限。寒冬即临,在俄罗斯天然气供给失常的情况下,欧洲人准备如何度过这一冬天呢?然而,欧洲国家的某些领导人却信誓旦旦,即使欧洲的民众挨饿受冻,也不绝吃嗟来之食,不会向俄罗斯低头,一定要与西方民主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乌克兰反击俄罗斯的侵略。
欧洲的舆论与政治家为何在一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国际冲突中变得如此执着,如此跟美国意见一致呢?也许德国记者乌多·乌尔夫科特(Udo Ulfkotte)写的《被收买的记者》一书,可以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乌尔夫科特正是在2014年受了乌克兰街头政变危机的刺激,决定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写书揭露美国是如何通过诱导、腐化欧洲的媒体从业人员,从而控制欧洲公众舆论的。欧洲是个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大部分居民获得信息还是通过传统的媒体: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只要控制了欧洲的传统媒体,就控制了欧洲的公众舆论。互联网诞生以来,传统媒体遇到了巨大的商业竞争。许多媒体在市场上混不下去,纷纷把自己“卖”给了资本集团。而美国资本对欧洲资本市场的渗透是最深的,往往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控制住了一些资本集团,从而也就控制住了欧洲的舆论。在这种背景下,尽管欧洲机构做出的决定对欧洲利益极其不利,也没见到欧洲舆论提出严重质疑。
▍乌克兰危机的演化让欧洲险象环生
俄乌军事冲突已经进入了胶着阶段,相互攻防不断换位,一年半载战争似停不下来。尽管欧洲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不断表示,希望俄乌能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希望俄乌能放下武器,通过谈判解决它们之间的争执;但美国方面却似乎不想让战争停下来。历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弗格森在一篇文章中说,白宫的官员向他透露,乌克兰战争是对美国最有利的形势。美国希望借乌克兰战争拖住俄罗斯,像当年阿富汗战争拖垮了苏联一样,最终让乌克兰耗尽俄罗斯的能量,拖垮俄罗斯。
然而,欧洲如果任凭俄乌冲突长期化,欧洲却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1.欧洲的能源安全变得十分脆弱。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关系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苏联解体后俄欧的能源合作更加紧密。俄罗斯给欧洲供给的天然气和石油,价格便宜,供给稳定,为欧盟经济保持其在全球的竞争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欧洲的化石能源价格比亚洲还要便宜,才使欧洲还能保持一些制造业的竞争力和优势。如果未来欧盟用从美国海运来的液化天然气替代从俄罗斯的管道输送过来的天然气,未来欧盟就会因能源成本上升而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人做过计算,欧盟从美国进口天然气,需要投资建设新的液化气缷载码头,新建管道,新建或租用大量的液化气运输船。这些成本加在一起,会使欧洲未来天然气的价格暴涨,会比美国本地的天然气价格贵上3~5倍。且不说,欧洲的天然气供给未来要看美国人的脸色,而美国人的信誉并不比俄罗斯更好。美欧都在搞“再工业化”,相互有一定的竞争关系。若欧洲的能源供给取决于美国,而能源价格又比美国贵若干倍,欧洲的制造业成本一定会比美国高许多,欧洲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与美国制成品竞争时会没有竞争力,欧洲会输得一败涂地。
2.国际资本将离开欧洲。欧俄能源合作中断,美国与欧洲国家又不断给乌克兰输送武器,要制造出一堵大墙挡住俄罗斯。欧洲新冷战的帷幕再度落下,各种“边缘政策”会层出不穷,新冷战会使欧洲变得不稳定。军备竞赛加上各种小摩擦,会让欧洲成为一个不安全的投资场所,国际投资者会远离欧洲。其实,从俄乌战争一开打,欧洲资本就开始外流,主要流向美国。观察美元与欧元的汇率变化,大概就能看到资本流向的趋势。欧洲本来投资环境不错,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投资。但是,这一次对俄制裁中,欧盟的机构与欧洲议会要求没收俄资产的声音不断扩大,让外国投资者、特别让中国投资者满腹狐疑。美国正在联手欧洲,想把俄中打造成所谓的“邪恶轴心”。那么,欧盟未来在欧中关系中会不会放大制度性对手的因素,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未来还安全吗?如果欧洲的安全形势恶化,能源成本大幅上涨,欧盟努力要搞“再工业化”,有多少成功几率?
3.欧洲的社会矛盾会越来越多。从2010年“阿拉伯之春”起,难民潮就一直折磨着欧洲。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也是因为担心要受欧盟接受难民的强制规定牵连。这次俄乌战争又造成几百万乌克兰难民滞留欧洲,欧洲如何才能“消化”掉这些难民?欧洲近些年经济增长基本停滞,青年失业严重,而外来移民与难民总会成为“替罪羊”,被认为是就业困难的根源,因为他们愿意接受条件更苛刻、收入更低廉的工作。欧盟国家的财政开支因安置难民又增加了许多。未来,欧盟成员国内部对如何安置难民的分歧只可能越来越大。
4.欧盟从上一次主权债务危机以来,财政问题一直是个难题。疫情使原来的债务危机国雪上加霜。本来它们要紧缩财政挤出来钱来还偿,却偏偏又是新冠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需要国家增加财政开支来解决一切难题。好在欧盟2020年发了一笔特殊债券,推动了欧盟财政的一体化,第一次用欧盟的钱来解救成员国的困难。然而,欧盟许多成员国的债务仍岌岌可危。随着美联储改变了货币政策,开始大幅加息,欧元与美元的汇率差距迅速拉大,给欧洲的经济复苏造成新的困难。欧洲央行若因通胀率迅速上扬转而像美联储那样收紧货币政策,许多国家的债务利息上涨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欧洲恐怕要进入新一轮经济滞胀。俄罗斯是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俄罗斯与乌克兰又都是世界粮食重要输出国,俄乌危机促成了能源危机与粮食危机。战争若不停下来,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会继续,各国因地缘政治考量而中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增长。全球产业链重组,制造业成本上涨,这些发展趋势一定会导致经济滞胀,欧洲一定会成为经济滞胀的前沿阵地。
▍北溪输气管道被炸似乎让欧洲人开始警觉
正当人们以为欧洲可能从此沉沦下去时,事情似乎悄悄起了变化。
2022年9月26日,北溪1号管道与北溪2号管道均发生了爆炸,出现天然气泄漏。随即,舆论立即把矛头对准了美国。虽然美国政府百般抵赖,不断声明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绝不是美国干的,但无论是美国记者、学者还是欧洲舆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拜登政府身上。因为排除了各种动机和能力,能干出这种事并不留痕迹的国家着实不多。
9月30日,德国联邦议会以179票赞成、476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拒绝了向乌克兰增加武器供应的议案。这是俄乌军事冲突开始后,欧洲国家议会首次拒绝了要求增加援助乌克兰的议案。10月5日,德国副总理哈贝克公开抱怨,以美国为首的“友好”国家,趁着德国急需天然气的当口,将售德的天然气价抬成了“天价”。据报道,美国卖给德国液化天然气价格,是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价格的3倍,更是美国国内气价的7倍。
随后,德国与瑞典都出现了揭露美国兰德公司内部报告的消息,这大概并非偶然。
所谓的兰德公司报告对欧洲的几点分析很有意思,起码揭示出美欧俄几方在这场危机中的不同利益。
兰德报告认为,美国经济形势恶化很可能导致民主党在2022年11月举行的中期选举中失去国会,而共和党掌握了国会多数后,会发起弹劾总统的议案。因此,民主党政府必须不惜代价避免这一结果。报告认为,美国迫切需要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充实银行系统。而能够提供这些资本服务的,是受到北约约束的欧洲各国。然而,报告指出,德国成为美国获得欧洲各国资本服务的最大阻碍。从统一后几十年来,德国一直在努力解除美国对它的限制,争取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国家。现在,美国内部社会和经济问题在升级,这对德国加快独立有利。
报告进一步分析,英国脱欧让美国失去了影响欧盟跨政府决策谈判的杠杆。而假如美国被迫退出欧洲,欧洲很可能在德法全面达成政治共识的框架下变成独立的欧洲,届时光靠英国根本无法抵抗德法的组合。独立的欧洲,不仅会成为美国的经济竞争对手,更是美国的政治竞争对手。报告的言外之意很明显,美国就是不能让欧洲完全独立。
兰德报告随即分析了“德国和欧盟经济的脆弱性”。报告认为,德国在欧洲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因此德国垮掉,欧洲的经济将严重受挫。而德国经济靠两大支柱:一是德国可以获得法国廉价的电力,二是德国几乎可以无限制地获得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后者似乎更重要。停止俄罗斯的天然气供应,可以对德国经济,乃至于整个欧洲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在小标题为“可控的危机”的那部分,报告指出,确保德国拒绝俄罗斯能源的唯一可行方法,就是让双方都参与到乌克兰的军事冲突之中。报告预言,美国在乌克兰的进一步行动将不可避免地引起俄罗斯的军事反应,“俄罗斯人显然无法对乌克兰军队对未被承认的顿巴斯共和国施加巨大压力而置之不理,这将有可能让美国宣布俄罗斯为侵略者,并对俄罗斯实施事先准备好的一揽子制裁措施”。
由此可见,俄乌冲突是美国将欧洲拖入泥潭的手段,目标是欧洲的经济火车头德国。美国利用乌克兰刺激俄罗斯,逼迫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待冲突爆发,美国再联合欧洲对俄发起制裁,与德国和欧洲玩了一把“请君入瓮”的游戏。
兰德报告预计,“俄罗斯能源供应的减少——理想情况下,是完全停止这种供应——将给德国工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可能导致连续循环的企业关闭,这可能意味着这些企业的毁灭”。这将给德国带去200-3000亿欧元的损失,这不仅会对德国经济造成毁灭性打击,而且整个欧盟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崩溃。报告还特意强调,不是经济衰退而是经济崩溃。因此,欧元的汇率将大跌,导致全球抛售欧元。若欧元成为一种有毒货币,世界各国将迅速减少欧元在外储中的份额。这个份额的缺口将由美元填补。欧洲经济的崩溃将导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和失业率飙升,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和具备熟练技能的劳动力将外流,而美国一定是他们最好的移民目的地。
欧洲移民会给美国带去足够的劳动力和资产,短期内它将扭转美国迫在眉睫的经济衰退。此外,俄乌冲突和欧洲的危机可以分散美国社会对当前经济问题的注意力,可以巩固美国社会,这反过来将降低民主党选举失利的风险。中期内,也就是在4~5年内,外来资本流入、物流重新定向和主要行业竞争的减少,将会让美国的累计收益达到7~9万亿美元。
无独有偶,在“兰德报告”被透露后,10月9日,欧洲网站又透露,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早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4个月访问美国时,就在白宫与拜登及其国安团队认真探讨了制裁俄罗斯的各种措施,而且之后他们一直保持密切接触,由拜登国安团队的经济专家与冯德莱恩的办公厅主任塞伯特之间传递信息,保持沟通。重要的是,整个过程都是由欧委会与美国白宫在策划,欧盟的重要成员法、德等都被蒙在鼓里。该新闻把冯德莱恩称为“美国的欧委会主席”。这个重磅的“新闻炸弹”爆炸后,一定会在欧洲舆论界引起重重波澜,欧洲领导人再要保持镇静似乎已不可能了。
关键时刻,北溪管道被炸,俄欧恢复供气无望。且不说,若修复北溪海底管道无望,海水渗透废了这项工程,当年俄罗斯与欧洲花巨资修建的这个基础设施启不成了聋子的耳朵?如果任凭乌克兰危机继续发展,“兰德报告”预测的那些后果都会逐一实现,欧洲不是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了吗?因此,尽管美国政府百般抵赖,兰德公司也不断“辟谣”,欧洲舆论仍开始转向。在当今这个“后真相”时代,民众相信什么比事实真相更有实际影响力。美国若还想靠操纵欧洲传统媒体来控制舆论,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欧洲的经济衰退越来越重,通货膨胀又如脱缰的野马,民众倒向民粹主义领导人的比例不断攀升。前不久的意大利大选中,极右翼的民粹主义领导人当选,给其他的欧洲国家提了一个醒。欧洲各国的民粹主义领导人、特别是极右翼的民粹主义领导人都与普京关系不错,都希望维持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若欧洲各国只能靠这些极右翼的民粹主义领导人上台来解决欧洲的能源危机,调整与俄罗斯未来的关系,欧洲面临的是场更大的一体化危机,因为极右翼民粹主义领导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反对欧洲一体化,反对欧盟的超国家政策,激进者甚至反对欧元这个统一的欧洲货币。欧洲若想避免出现整个社会的政治极右倾化发展趋势,若想维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一体化获得的成果,必须重新做出选择,绝不能像乌克兰危机刚爆发时那样对美国亦步亦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