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自己是最吃亏的人质, 欧洲怎么还与美国保持一致?”
丁一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
【导读】“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事件引发的争议仍在继续,而美欧之间的关系似乎正发生微妙变化。本文认为,通过乌克兰战争,美国有意分化俄欧之间达成的合作,以防美国失去控制欧洲的杠杆。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对欧洲着力推进的战略自主忧心忡忡。而俄欧能源合作对欧洲的再工业化和欧元影响力的上升,均有助力作用。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为了重振股市,将页岩气和页岩油打造成“新能源技术”,大量资金的流入使得美国成了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大国,这也促使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买家。而要打开欧洲的能源市场,须先降低欧洲从俄进口能源的惯性。因此,制造一个将俄欧同时卷入其中的地缘政治危机,就成为美国最佳的选择。
作者指出,危机之初,美国基本达到目的,成功分裂了俄欧之间的能源与经济合作,并从向欧洲出口能源中获利颇丰。俄乌冲突走向长期化,让欧洲成为了最大受害者。但北溪天然气管道爆炸后,形势有了新变化,欧洲舆论的矛头开始转向美国。德国副总理开始抱怨美国将售德的天然气价抬成“天价”;德国、瑞典媒体出现了揭露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内部报告的消息,报告认为俄乌冲突将给德国工业和欧洲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美国则从中收益;欧洲舆论场上还开始披露欧委会与美国白宫抛开法、德等欧盟重要成员国,在对俄制裁问题上持续密切沟通。作者指出,尽管美国政府百般抵赖,兰德公司也不断“辟谣”,欧洲舆论仍开始转向。在这个“后真相”时代,民众相信什么,比事实真相更有实际影响力。因此,美国若还想靠操纵欧洲传统媒体来控制舆论,似乎越来越困难了。
寒冬将至,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能源危机,让反对欧洲一体化的右翼民粹主义影响力上升。作者认为,欧洲若想避免出现整个社会的政治极右倾化发展趋势,若想维持既有的欧洲一体化成果,就必须重新做出选择,绝不能像乌克兰危机刚爆发时那样对美国亦步亦趋。
本文为文化纵横新媒体“国际观察”栏目特稿,原标题为《俄乌危机引发美欧之间的情仇反转》,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参考。
俄乌危机引发美欧之间的情仇反转
乌克兰战争很可能是美国故意引发的一场危机,目的就是要分化俄欧之间达成的合作,以防美国失去控制欧洲的杠杆。危机之初,美国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仅分裂了俄欧之间多年建成的能源与经济合作,控制欧洲舆论造成一片反俄气氛;并让欧洲失去了战略自主的本钱,从安全到能源供给上全面依赖美国,只能沦为帮助美国在全球继续称霸的小卒子。然而,物极必反。正当人们以为欧洲会被各种危机困扰,就此沉沦时,北溪输气管道被炸一事突然调动起了欧洲民众的警惕。随着事件的发展,调查的深入,欧洲各国的舆论转向成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