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乃未来趋势
随着苏联垮台,计划经济被打上僵化,不合人性的标签。尤其是资产阶级理论家哈耶克,打着唯物论的旗帜,攻击社会主义计划体制是少数人的拍脑袋玩意,地道的唯心主义。
历史上苏联的计划经济在落后的东欧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相当于原始社会的配给制,是维持其民族生存的低阶段产物。马克思设想的计划,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结局,是生产力高阶段的产物。更为主要的本质是解放劳动者,改变私有制雇佣劳动状况下,物质劳动与思维自由的分离。
苏联政治环境稳定后,没有把劳动者让渡的管理权归还,其计划缺乏劳动者的参与,确实如同哈耶克攻击的那样是少数人拍脑袋的玩意,典型的唯心主义。这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无情嘲讽,因为斯大林把科学与哲学混淆了,把历史唯物主义当成机械唯物主义—科学的延伸,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的物质主义。他以为实现公有制就是现实了共产主义,没有看到马克思解析的人类本质—-物质劳动与思维自由的结合,是人类创造和发展的趋势。私有制所以反动,就因为它阻碍人类二重本质合一,反人类发展趋势。斯大林实践了公有制后停步不前,没有进一步实现劳动者解放的目标。标志就是苏联1936宪法重要结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缺陷:把自己头脑中对世界的认知标定为‘客观’的唯物主义。他不知道凡是主义都属于哲学范畴,里面包含人类思维的继承和再解释。对自然与社会的矛盾认知,没有绝对的客观、超人类的立场。不像科学,还可以把自己的思维模拟成自然的立场。
二战是特殊时期,需要权力集中,但战争过后,权利还是没有归还。这就形成了宏观计划避免了生产力的重复和浪费,但在经济细胞组织里,其合理的报酬和欲望无法实现,宏观与微观矛盾。后果:建设的热情逐步丧失,经济比例失调,大锅饭、生产效率降低,人民对官僚冷漠、对立和敌视。赫鲁晓夫改革,是换汤不换药,裤腿窄变宽,还是没走出这个经济模式,本质上没有归还劳动者权力。当然也触动了一部分利益既得者的奶酪,这是其下台的重要缘由。勃列日涅夫上台,管理者与劳动者渐行渐远,病入膏肓。不是社会主义不好,而是斯大林模式出了致命问题。
社会主义实现公有制是必须的,否则就无法彻底实现劳动者的管理权。市场也是社会主义初阶段的必要补充,即使有劳动者参与管理、制定计划,但等价交换只有在市场上才是相对客观的,否则按劳分配几乎就是空话。市场与私有制的代名词‘市场经济’是两码事。前者指公有制之间,集体所有制之间,两种体制之间的交换,总得趋势是逐渐消灭私有制。而借口社会主义需要市场,搞市场经济则与解放劳动者目的背道而驰。没听说过,要解放你、给你自由,你必须先戴上枷锁过日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