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今朝:对计划经济的本体论再认识

2022-04-24 1615 5
作者: 王今朝 来源: 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按】20世纪90年代之后,围绕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的争论,至今仍有余响。然而,中国选择市场经济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对计划经济的完全否定。1950-1980年时期的中国计划经济只是计划经济在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形态。建立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中国也由于经济发展、市场有序和分配平等的需要而需要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本质上是围绕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发展结构来设定的。即使在市场经济中,也离不开计划。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也可以制定和实施大规模的计划。西方国家也有大量宏大计划(全球布局、发动战争甚至消灭大量人口的计划)。中国那些反对计划经济的观点是极端蒙昧主义者的观点。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特发表此文,以推动我国经济理论的进步!

  一、引 言

  计划经济抑或市场经济构成了20世纪后半期和21世纪世界许多国家经济体制的二项选择。中西方学界围绕它们曾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既有文献对中外计划经济的否定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认为,计划经济道路坎坷(马龙闪,2015);有的认为,计划经济下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周志太、翟文华,2014);有的认为,回到计划经济是一条死路(程念祺,2012);有的认为,计划经济模式是空想的(蒙一丁,2004);有的认为,计划经济对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还有强大影响(周叔莲,1999);有的认为,要消除计划经济的运行痕迹(陈家骥、陈小权,1998);有的认为,计划经济只在中国存在了13年(李志宁,2001)。由于中国采取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在这些不过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否定之声的喧嚣之中,肯定计划经济的声音虽然存在(韩奇,2018;蔡天新;陈明德,2011;朱佳木,2006ab;房广顺,2009;智效和,2005;陈甬军,2004;武力,2003;费利群,1999;朱建中,1998),但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学术影响。可以说,在那种反对的声浪中,计划一词逐渐被规划一词替代,计划经济逐渐在中国被污名化了。

  在否定计划经济的声浪中,市场经济在中国建立了。虽然中国GDP已经世界第二,甚至第一,但中国出现两极分化、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对外依赖过多(芯片进口超过粮食进口和石油进口总和)、内需不足、增长质量不高等问题。这说明,市场经济远不是赞成者所想象的那样美好。反过来,中国是否本来可以通过某种计划经济的办法来缓和这些问题的严重程度呢?而在中国出现这些问题后,是否可以通过加强计划的办法来部分解决甚至基本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这两个问题的肯定性回答关系到新发展理念的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有效性。因为如果任由市场自发地起作用,就是放弃政府这种看得见的手;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一个国家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发展,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如果政府决策从“常规模式”转入“危机模式”(韩博天,2018,第177页),就可能陷入被动之中。

查看余下9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