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义雄:试谈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作者按:之前发表了《走共同富裕道路离不开计划经济》,觉不够,特补充易名发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长远规划,把2035年实现全民共同富裕作为基本的奋斗目标。党中央的这一决策总结吸取了建国70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反映了当前绝大多数人民的意愿,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全党全国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然而,这项决定也遭到热衷于搞市场经济的抵制和反对。不少公知公开发表言论,反对重塑集体经济,继续颠否计划经济,声称“计划经济解决不了共同富裕的问题”。计划经济为何不能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无外乎计划经济搞平均主义养懒人,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不能共同富裕,到头来还会一起受穷。这样他们像是在否定计划经济,其实质是否定集体经济的合理性。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领导经济建设的最根本的手段,它曾经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成就,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在发挥它特有的历史作用。事实上它是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法宝,可却被历史虚无主义者给全盘否定了。因而,彻底揭穿否定派否定计划经济污蔑性的宣传,还计划经济的本来面目,是当前深化改革和客观评价建国后前30年需要澄清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
一,计划经济在历史上和现今都在创造辉煌的成就
计划经济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提出和创立的。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前的1905年,列宁在维加里宁的《农民代表大会》一文的加写中写道:“社会主义要求消灭货币力、资本的权力,消灭一切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商品经济”(指最终目标而言),“社会主义要求把土地工厂交给按照总计划组织大生产(而不是分散的小生产)的全体劳动者。”1906年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写道:“只有,一切土地、工厂、工具都转归工人阶级所有,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这是列宁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列宁把建立起社会化的计划经济视作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是依照列宁计划经济的思想开展起来的。在工业方面,把工厂等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实行全民所有制;在农业方面,把土地收归集体农庄,实行集体所有制。但因列宁去世过早,苏联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得以确立和完善的。在斯大林的领导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建成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现代化的强国。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的经济》一书中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归纳为五条,并切作出恳切的结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历史,证明列宁所规划的这条发展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遭受过大的灾荒,发生过反革命叛乱,发生过持续多年的卫国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都成功地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斯大林在总结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原因时指出:如果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制度,如果不是计划经济建立了庞大的经济基础,取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不可思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