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卢世源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三)
十三,国有企业改革的两个方向和三个派别
前面的讨论,使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问题,对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有了明确的概念。同时我们也对社会主义实践,特别是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了具体分析。
从社会主义革命的角度看,苏联模式的形成,并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签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初期的特殊情况,为了应对战争、灾难以及快速实现工业化的需要,苏联人所建立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计划经济模式,事实上它只是一种适合社会主义革命从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胜利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过渡阶段的过渡模式。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从建国到实现工业化这个时期内,苏联模式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
但是,由于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人陷入了产权和工资制的误区,从而把生产资料公有制与产权制度相结合的模式错误地判定为社会主义生产模式,从而使这种过渡模式不仅在苏联实现工业化之后仍然延续下来,而且还使这种模式在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得到了全面的推广,这客观上就把苏联模式变成了一种错误模式,从而使社会主义实践发生了重大挫折。
如果我们承认从社会主义暴力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应对战争和灾难、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过渡时期,那么,社会主义国家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必然存在着一个建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三阶段,即改革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性质上也是社会主义革命。
针对过渡模式的苏联模式,改革基本方向事实上有两个基本方向:
1,保留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个基础,用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相适应的劳权制度取代原有的产权制度;
2,保留产权制度,用与产权的制度相适应的私有制取代公有制,从而形成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很显然,前一个方向的改革,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完成,是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后一个方面的改革,性质上已经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更改。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有这样一种理论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及其结构,只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及其结构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从1984年的我国生产力情况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大多数企业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农业中主要生产过程靠人力畜力操作。正因为如此,所以要采用所有制的多种形式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这是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形成的、作为我国所有制改革依据基本原理,而且理论界对这一认识具有广泛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