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盼:以国有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以国有企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实践路径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质态的跃迁,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微观基础之上。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既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又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要阵地。通过梳理国有企业推动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从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以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是在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企业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肩负着引领科技进步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回顾国有企业从技术引进平台向自主研发策源地转变的历史过程,国有企业在规模效应、管理体系、资源整合能力等方面的优势,能够降低科技创新带来的风险成本,提高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国有企业应当在宏观层面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中观层面加强总体统筹,增强产业链内部的协同力度;在微观层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激发人才创造活力。通过三个层面的共同突破,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与传统生产力的质态不同,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2]10-11 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和新型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是新质生产力实现的构成要素。在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下,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转向更为尖端复杂的知识创新和智能制造,在颠覆性科学认识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做出突出贡献。[3] 同时,劳动资料作为链接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桥梁,为劳动者提供加工劳动对象所需要的物质工具,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融合发展,极大拓展了生产空间,丰富了生产工具的表现形态,进一步解放了劳动者,甚至重塑了劳动资料作用于生产过程的逻辑和模式。[4] 此外,劳动对象是生产活动的基础前提,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劳动对象由自然资源逐步向更高级的资源形态转变,创造出更为丰富的物质结构和形态,数字平台、数据资源、算法模型等非物质形态成为未来重要的劳动对象,带动生产力发展规模和水平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能级跃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