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对普通劳动者实行兜底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又相应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决定》又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不可否认,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其明显的优点。
一、有利于高效配置资源。市场机制能够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和部门。例如,资本会流向回报率高的新兴产业,像人工智能领域等,因为这些产业能高效利用资本产生高额利润。劳动力(尤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也会向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行业聚集,如互联网行业等,这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能够激励创新和进步。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能激励要素所有者提高要素质量。对于劳动者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例如,软件工程师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会主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和算法。对于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会积极寻找更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三、适应经济多样性。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能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灵活地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确定各要素的报酬,满足不同企业的分配需求,激发企业的活力。
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虽能提高各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然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却又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者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差异巨大,从而获得的报酬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有的人拥有大量资本,可以通过投资获取高额利润;而大量普通劳动者(指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却相对微薄,这种差异会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一些大城市,本世纪前二十年的房地产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房地产的相关投资者普遍凭借房产增值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普通服务行业劳动者收入却相对较低,难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虽房地产的发展现已进入下行或平稳发展状态,然少数房地产的早期投资者却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与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水平简直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