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对普通劳动者实行兜底保障

2024-12-02
作者: 顾玉才 来源: 红歌会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为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又相应提出: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决定》又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不可否认,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有着极其明显的优点。

  一、有利于高效配置资源。市场机制能够引导生产要素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和部门。例如,资本会流向回报率高的新兴产业,像人工智能领域等,因为这些产业能高效利用资本产生高额利润。劳动力(尤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劳动力)也会向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行业聚集,如互联网行业等,这样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能够激励创新和进步。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能激励要素所有者提高要素质量。对于劳动者来说,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例如,软件工程师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会主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和算法。对于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会积极寻找更有潜力的投资项目,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经济结构升级。

  三、适应经济多样性。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能适应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如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灵活地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确定各要素的报酬,满足不同企业的分配需求,激发企业的活力。

  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虽能提高各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然从实现社会公平的角度来讲,却又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的参与者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数量和质量上差异巨大,从而获得的报酬也存在明显的差距。比如,有的人拥有大量资本,可以通过投资获取高额利润;而大量普通劳动者(指以体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劳动者)获得的收入却相对微薄,这种差异会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在一些大城市,本世纪前二十年的房地产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房地产的相关投资者普遍凭借房产增值积累了大量财富,而普通服务行业劳动者收入却相对较低,难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虽房地产的发展现已进入下行或平稳发展状态,然少数房地产的早期投资者却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他们与大量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家庭的经济水平简直有天壤之别。

  二、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固化,不利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实现阶层跃升。高收入群体能够利用财富优势为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等,使他们的子女更有条件和更容易获得高技能、高学历,进而在市场竞争以及社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例如,富裕家庭的孩子可以轻松接受国际一流的教育,毕业后凭借家庭人脉资源和自身能力更容易进入高收入行业;而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可能因为经济原因只能选择职业教育或者早早中断学业打工,很难进入社会上层(这里主要就经济水平和经济地位的差异区分),从而使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造成社会矛盾增加且易激化,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巨大的收入差距和不公平的心理感受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低收入群体可能会对社会分配制度产生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社会不稳定。例如,一些普通劳动者如果长期认为自己的劳动报酬过低,与资本等要素的收益差距过大,可能会对资本方甚至社会产生一定的怨恨;如遇个别为富不仁的资本方习惯压低普通劳动者的工资薪水,且有时还找借口克扣工人应得的工资薪水,一旦突破一定极限激起普通劳动者长期积累在心中的怒火,在怒不可遏的情况下,情绪失控的普通劳动者对压榨和歧视自己的相关资本方或管理方持刀相向都有可能,这会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鉴于上述利弊并存的情况,为了既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又兼顾社会公平;笔者认为,党和政府既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又要对普通劳动者实行兜底保障。主要措施或做法如下:

  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的基础性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

  公有制经济的初次分配主要是按劳分配,但随着公有制经济的股份制改造,即使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也有凭借占有资本、土地等股份获得的分红(非劳动性收入)。至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更是直接按生产要素分配。总之,就整体经济而言和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而言,初次分配无疑主要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日益重要,其边际收益往往较高。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和竞争力,可能更倾向于将利润分配给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拥有者,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从而导致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相对下降。如此发展下去,普通劳动者与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拥有者的收入差距必然会不断扩大。

  为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必须借助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的收入调节作用。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结果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具体做法主要是政府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企业和个人的初次分配收入进行调节,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重点是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第三次分配是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社会成员的自愿捐赠等公益慈善方式进行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互助,是对政府调控的补充;它建立在社会自愿参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础上,包括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慈善捐赠、社会组织参与慈善活动、个人通过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投身公益慈善;其目的在于改善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扩大保障范围,将更多的人群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尤其是那些在按贡献分配中处于弱势的群体,如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确保他们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能得到基本保障,降低生活风险。同时还要提升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标准。例如,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扩大医保报销范围和比例等,使低收入群体能够享受到更充分的社会福利,缩小因分配方式带来的生活质量差距。

  四、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党和政府必须加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投入,包括资金、师资、教学设施等方面。通过实施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建设标准化学校等措施,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为不同阶层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未来的就业竞争和社会竞争提供有利条件,减少不利因素。同时要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另外,要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为成年人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在生产要素市场中提高自身劳动要素的价值,增加收入。

  五、加强反垄断监管。要强化对市场垄断行为的监督和打击,防止企业通过垄断地位获取超额利润,挤压其他企业的利润空间,攫取市场经济活动中本属于其他参与者应得的经济收益。例如,对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垄断行为进行严格查处,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使各个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都能按照真实贡献获得相应利润或报酬。

  【文/顾玉才,本文为作者投稿红歌会网的原创稿件】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
赞赏备注
确认赞赏

评论(共1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