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关乎国运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我们千万不能“大意失荆州”
一
股市关乎国运,既有内在的经济逻辑,也有生动的历史案例和现实案例。且都不难理解。
如果没有股市,国家的创新发展就没有支撑。当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衰竭的时候,这个国家想往前走就基本上不可能了,就只能停留在一个地方老去。
至于股市关乎国运的历史案例和现实案例也不鲜见,信手就能拈来。比如英国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主要原因就在股市监管的失败和成功。
二
在英国工业革命的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候,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然而,没过多久,美国却后来居上,超过了英国,而英国却突然一蹶不振,由美国的宗主国变成了美国的“小弟”,至今也还是美国的跟班。
这一变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没能管好自己的股市,而美国却通过老罗斯福的新政,让股市成熟起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那时,通过长期海外掠夺和经济殖民,英国变成了全球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的私人资本更是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这些巨量的闲置资本需要寻找出路,于是,英国的“南海公司”瞅准了时机,于1711年宣告成立了。
这是一家由英国政府参与和授权的垄断英国南美洲及太平洋群岛地区贸易的公司,公司成立的初衷是吸纳英国私人资本进行海外投资,让英国变得更“伟大”。
怎样吸纳私人资本呢?办法就是向英国社会发行股票。
为了吸引私人资本,南海公司向英国社会宣称,秘鲁和墨西哥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这一宣传效果很好,公司的股票都卖出去了。
南海公司自己也没想到,通过这么一番神操作,一张股票就让公司发了大财——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容易的发财途径并被自己找到了!这时的南海公司哪还有心思干活挣钱,他们的全部心思都用到了“讲故事圈钱”上来了。
于是,又一个更加诱人的故事编出来了:公司在南美发现了金矿,储量巨大!
新一轮的集资开始了——南海公司再次向英国社会发行股票。
这一次比上一次效果更好。投资者闻之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还有我们熟知的大科学家牛顿先生也购买了2万英镑的南海公司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从1月份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短短6个月时间,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的示范下,“羊群效应”显灵了。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英国的老少妇孺,各界人士都抢购股票,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已经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了,专听发起人讲公司能赚大钱的故事,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