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放点爆竹吧,年轻人也该过过节”,想起毛主席的话眼角湿润
1976年1月30日的除夕夜,是毛主席生命中的最后一个除夕。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农家。湖南人过年从小年夜到元宵节,祭祀祈福、团年饭、拜年礼、舞龙唱戏……庄重而热闹;走上革命道路之后,毛主席虽然已经成为一位坚定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但家乡过年的习俗他从未淡忘:
1919年的除夕夜,青年时代的毛主席第一次在北京度过,彼时他正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紧张地筹备着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工作;
1921年的除夕夜,毛主席回到了家乡韶山,与弟妹们围着在火炉旁守岁的时候,弟弟毛泽民也被他动员走上了革命道路,“家里的房子可以给人家住,田地可以给人家种,我们欠人家的钱一次还清,人家欠我们的一笔勾销”;
1929年的除夕夜,被国民党刘士毅部队紧追不舍、已经断炊一天的红四军抵达江西大柏地山区,毛主席让军需处长范树德到几户老乡家里打下欠条,为战士们借来了一顿特殊的团圆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大年初一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而毛主席亲自带着警卫排向敌人冲锋,并在后来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的壮美诗篇;
1962年的除夕夜,毛主席私人宴请溥仪、章士钊、程潜等人,没有山珍海味,只有几碟湘味十足的辣椒、苦瓜、豆豉,有人说这是“继续着的延安精神”,亲切、简朴而又与众不同……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到了1976年的除夕之夜,毛主席的身体早已不复当年,变得极度虚弱。“年夜饭”是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喂的,只吃了一点点他喜欢的武昌鱼和米饭。一个多月前,毛主席度过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还有过一些欢乐;而最后一个除夕,毛主席却没有一点欢愉,仍旧沉浸在周总理逝世的巨大悲伤中。
入夜时,毛主席隐隐约约听见远处的鞭炮声,这让他又想起了往年过年放鞭炮的情景。看着身边日夜陪伴他的几个工作人员,毛主席用低哑的声音说:“放点爆竹吧,你们这些年轻人也该过过节”……
关于中国古人放爆竹的起源众说不一,不过这并不妨碍中国人在传统节日的祭祀以及红白喜事始终保留着放爆竹的习惯。爆竹声中,既有辞旧迎新的那份喜悦,也有慎终追远、追念先贤的那份庄重。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对于王安石变法,毛主席与司马光的评价——“皆吏不得人,故为民害”有相似之处,毛主席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教训是“并不周知社会之故”,其中自然也包括“吏不得人”的问题。基于此类历史教训,毛主席反复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又何尝不是“动态清零”的败北一个重要原因呢?)不过,对于王安石除旧布新的精神,毛主席是颇为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