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希杰博士:治理高校教师评职称乱象,必须“打伞破网”
昨天,在《评论网》上读到由严萍博士撰写的《略谈高校教师评职称》一文(下面简称《评职称》),大有同感。近年,我国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出现不少乱象,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健康发展和工作积极性。
《评职称》认为,这些乱象与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等问题有关。评职称需要德高望重、有丰富经验的内行来评,避免“权学交易”“权钱交易”“ 权色交易”等不良行为;要把师德作为评价高校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引导他们把教书育人工作做好。
《评职称》举了两个典型案例:一是湖南高校职称评委刘一兵违纪违法,宾馆开房收钱一事(刘一兵已被判刑);另一是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王哲师德失范,多次学术造假一事(王哲尚未被处理)。在高校评职称中,这两个案例颇为典型,它们都属于严重的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也说明了“保护伞”和“关系网”的问题,因此治理学术腐败也要打掉“保护伞”及“关系网”。“保护伞”固然与学校教师自律、利益集团影响和学术道德建设存在的弊端有关,还与学校的山头主义、保护主义有关;而“关系网”又与钱权交易、色权交易等有关。唯有“打伞破网”,才能赢得高校发展。
要把“打伞破网”作为治理学术腐败的主攻方向,对“保护伞”“关系网”一律严查到底。首先,要精准把握政策法律界限,做到认定精准、处置精准、不枉不纵,不断提升案件查办质效是“打伞破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要深入调研指导,发现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不断深化常态化“打伞破网”工作。
目前,学术腐败的处罚标准在我国法律制度中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学术腐败多发的主要原因。要想避免学术腐败,就应该加大对学术腐败行为的惩处力度,比如停职,开除公职,给予行政处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等,另外就是要完善学术评价的体系建设,以防各种不良行为影响学界的公平竞争。对于那些破坏学风建设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厉的打击,予以严惩。
《评职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术评价和学术治理的全新标准和思路,使笔者受益匪浅。我们坚信,在高校评职称中,只有公平竞争和加大惩治力度,才能评选出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才能有效防治高校学术腐败。
附文:略谈高校教师评职称
时间:2023-01-28 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严萍博士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评价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趋势,但职称仍然是诸多行业、企业衡量一个人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并与工资待遇、科研资源、上升通道等密切相关。由于高等学校职称评审出现不少乱象,会直接影响高校教师的健康发展和工作积极性;其中有三个主要问题需要解决,它们分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