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曾明:中国经济恢复的“宝”要押在房地产上吗?


  疫后议论经济,大家都比较热切,规划发展,愿望迫切。其实,疫情期间,大家也在关切经济,可惜那时候条件不允许,经济学家也要保命保健康,顾不得许多,只得放一放、忍一忍。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病毒走了,大家都想甩开膀子,大干后疫情时代。

  于是有人提出:中国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中国的经济就恢复了。也有人提出:房地产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巨大的需求潜力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继续把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这个想法是好,但这样的定位科学不科学是需要讨论的。

  疫前我国房地产业的龙头企业许氏恒大集团已经爆出了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事实上高负债已是我国房地产业的公开秘密,不管是小型房企,还是大型房企均如此。疫情期间出现的烂尾楼、问题楼盘,以及由此导致的业主断贷拒供,虽与疫情期间的特殊情况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房地产企业本身存在的固有问题的暴露,由此导致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台“保交楼”的政策措施,动用各种资源“保交楼”,致使房地产企业的责任转移政府、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转驾政府,事实上政府不得不为房地产买单。就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端来看,疫情期间出现的两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大中型城市“法拍房”大量出现,二是二手房交易异常活跃,价格持续走低,此两种现象一方面是疫情期间居民收入下降所致,另一方面说明居民对于房地产市场的信心不足、预期不高。上述问题已经成为房地产业发展的障碍,其在多大程度上拖累房地产业的增长发展,需要认真评估。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此论一出,舆论为之哗然,网民纷纷吐槽,让孟老措手不及,十分尴尬。

  老百姓不认孟先生的理,不买孟老的帐,一方面是因为老百姓名义存款数和实际存款数、银行的百姓存款数和百姓真实的存款有区别,另一方面是因为疫情三年来,老百姓的收入实际下降减少了,老百姓的购房愿望购房能力下降了,疫情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并不是随着疫情的结束就立马结束了的,它还存在延续的影响、滞后的影响。因此,此时提振房地产业、把房地产业继续定位为“支柱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恢复的法宝,现实不现实、可能不可能,需要审慎研究。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多年发展,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住房刚性需求已经不是房地产市场的主流,许多地区还出现了“去库存”、“去泡沫”的问题,表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拐点”已经出现,即房地产业由高速发展向平稳发展过度、由扩张型发展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这是业内业外、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城乡居民比较一致的观点。未来我国城镇化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相当高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病已经出现,城市化质量不高基础不牢的问题不仅考验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也直接制约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查看余下37%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4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4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