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付国豪是我们的「同志」,不是“兄弟”
1
“兄弟”作为一个政治称谓,是为毛主席一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所向来不容的,尤其是经历过井冈山革新、去土著化之后,“兄弟”基本普遍被「同志」取代。
今天回看,1927年标志“八一建军”的南昌起义,一个最显突兀的点是它的口号:
河山统一。
不是“为人民服务”,也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也不是其他任何政治进步的口号。
至少在那个南昌城头枪响的夜晚,这支充斥着旧军阀、地方主义、农民散漫习气、意识形态更是难言坚定的军队,尚不知自己在为谁而战,更对前途充满迷茫。
转折点在在南昌起义后的第六天和第八天。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著名的八七会议,毛主席根据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正式提出伟大论断:
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8月9日,中共中央决定,时年34岁的毛主席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去湖南,改组湖南省委,领导秋收起义。
从毛主席开始,党和党的军队进入了升华阶段,这群一度迷茫的人开始思考:这支军队必须被谁领导,这支军队应该为谁而战。
两年后的12月28日,鹅毛大雪中,这支在混沌中摸索的队伍终于等来了光炳千秋的古田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
从此,思想建军、政治建军、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成为了这支军队区别于此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所有旧制军阀的最显著标志。
“为人民行军”,毛主席的这支部队从这一天开始、从古田开始,实现了政治高度的腾飞。
在此之前,二十八团想去赣南,二十九团想去湘南,三十一团想去浏阳平江,湘赣交界的同志又主张在边界游击……
每一支队伍及其首领都有自己的“兄弟”,唯独大家不是党领导下的「同志」。
浓郁的封建氏族观念笼罩在井冈山上,导使红军指挥调动都相当困难,个别队伍甚至成建制溃散。
这谈何打仗,谈何作战,谈何建设?
关键时刻,正是年轻的毛主席拯救了这支初生的队伍。
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主席深刻指出部队弊病:
社会组织是普遍地以一姓为单位的家族组织。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在这种情形下,‘斗争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建设,真是艰难得很。
从1927年9月的三湾改编到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毛主席为一支散架软骨的军队注入了力量磅礴的政治骨髓,传统封建观念和江湖散漫作风从此被逐出这支红色的队伍,士兵们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却为了同一个革命目标凝聚在一起,成为了彼此的「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