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雨潇:这不仅是学术道德问题!

2023-06-04 4172 5
作者: 戴雨潇 来源: 昆仑策网

1.jpg

  上周张网红获得了某市颁发的2022年度“科技普及奖特等奖”,上个月北京大学又推荐他参评2023年度中华医学科技奖下设的“医学科学技术普及奖”。

2.jpg

  至于他配不配得这些科普奖,以及他过往的种种言论是否符合客观现实和科学规律,今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他是否有资格参评。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不涉及那篇已经有复旦大学官方背书的博士论文)

  2021年8月18日,我们在公号@伐柯Logos 举报了张网红等人发表在生物学国际期刊 DNA and Cell Biology 上的论文 “HBx Elevates Oncoprotein AEG-1 Expression to Promote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miR-375 and miR-136 in Malignant Hepatocytes” 存在一图多用的问题,涉嫌篡改数据和学术造假。

3.jpg

  这篇论文的8名作者均来自复旦大学感染科,其中张网红主任和张颖二人为文章的通讯作者(通讯作者通常为科研项目或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研究的经费、设计,对文章书写的把关、数据的真实可靠、结论的可信性、是否符合学术规范等方面负全责)。

  我们经过对比发现,该文中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结果图2F的“对照组”(Ctr)和“转染肝炎病毒X蛋白加 si-1 抑制实验组”(HBx+si-1)两张子图的部分区域完全重叠,大概率来自同一张图片的不同裁剪。这意味着该文的作者可能混淆了重要证据,进而导致论文结论不可靠。

4.jpg

  熟悉学术不端案例的人都很熟悉,这类问题属于“一图多用”(image duplication),即用相同的图片表示/冒充不同的实验结果。一图多用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无心之过。如果是作者当初写文章的时候不小心放错了图,只要他可以提供原始的实验数据以及正确的结果图片,期刊通常会相对宽容。在进行必要的勘误后,这篇文章的发表依然有效。

  二、刻意造假。如果作者无法提供原始实验的图片和数据,或者文章中的图片被发现明显经过了人为的剪切拼接,那么期刊往往会认定作者的研究存在重大学术道德问题,文章会受到撤稿的处罚。

  我们当时并不清楚该文的一图多用是无心之过还是有意造假,因此为了澄清事情的真相,就此事致信论文通讯作者张网红和张颖并抄送期刊 DNA and Cell Biology 编委,要求作者们解释文章中重复使用图片的不当做法,并提供原始实验数据。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5条)

返回文章
默认表情
添加
腐败是全方位的,塌方式的腐败,真的没有救了 。
0条回复
希望作者拿出有力的证据向国家相关部门举行,多谢!
0条回复
支持转发
0条回复
作者以确凿的事实,说明张网红的论文被期刊撤稿已经过去了600多天。
强烈支持作者的呼吁:面对铁证如山,希望国家科技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等部,尽快负起监管责任,严肃彻查张网红论文的图片造假问题以及文中几项国家基金的去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张网红等人已被撤稿的问题论文一事做出应有的处罚;并尽快给学术界和纳税人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0条回复
应该对张网红有一个处理决定。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大家都在看

5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