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路风:发展大飞机还应警惕一个特殊陷阱
导读:本月28日,国产自主研发的C919大飞机成功执行首次商飞。从论证大飞机发展战略到如今大飞机正式进入民航市场,中国大飞机经历了数十年的曲折历程。为何中国必须研发大飞机、最终选择的为什么是民机路线、未来大飞机要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早年曾深度参与大飞机的决策论证,他回顾发展中国大飞机经历了两次主要论证:第一次论证主题是“中国要不要做、能不能做大飞机”,矛盾中心是搞军机还是民机。第二次论证主题是大飞机的实施方案,最终确立了民机和军机一起发展的路线。从技术层面来说,在攻克大飞机制造的过程中,“运10”下马对大飞机研发平台的影响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提醒我们必须重视技术和产业能力的积累,不能以产品早期的优缺点论输赢。如今,中国商飞采取了世界主流的“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但是中国还不具备波音、空客协调供应链的技术和能力,需要在未来持续积累经验和能力。
路风教授指出,在通信、高铁、汽车各个复杂技术系统工业领域内,培养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和技术升级,仅靠市场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成功制造大飞机,在商飞的路程中必定面临来自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中国有特殊的大国效应,养得起一个民机工业,必须坚定自主研发的意志和路线。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编发本文,供读者思考。本文摘自《大国工程》,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浮沉:中国大飞机的三十年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执行首次商飞。图源:新华社
“每一个重大工程的背后,都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争论、挫败、曲折以及最终导致成功的不屈不挠。”
1
大飞机决策回溯
赵忆宁:十年前我读过您撰写的《中国大型飞机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这是一份对制定大飞机决策影响重大的报告,现在读来仍旧振聋发聩。您并不是航空制造业内人士,什么事情导致您参与关于大飞机的争论?
路风:关于大飞机的重新讨论是在2003年,这一年政府换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给国务院主要负责同志写信,提出要重新启动研制国产大飞机的建议。自“运-10”1985年下马以后,这个话题20世纪90年代曾经被重新提出过。业内人都知道,那时国务院主要领导曾经明确说过:本届政府不考虑大飞机。当时的背景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正处在痛苦的改革时期,大量的国防工业由军转民,此后,中国国防工业经历了20年艰苦的转型。
为什么大飞机又被再次提起呢?有两个重要的事件:第一件事是1995—1996年台海危机,第二件事是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袭击了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两个事件触痛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敏感神经。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飞机被重新提起。这两个事件之后,中国政府领导层开始加大对国防工业的投入,所以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系列成就,比如歼-20、歼-10战斗机等。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