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间:美国的援助是要拿命换的
温故而知新
——看前苏联电影《保卫莫斯科》有感
山水间
许多人一提起前苏联的卫国战争,就要提到美国的《租借法案》,说没有美国的《租借法案》,苏联就要完蛋。
前苏联电影《保卫莫斯科》中有一个历史细节很能说明问题。
卫国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哈里.霍普金斯访问莫斯科。1941年7月30日在克里姆林宫与斯大林会谈时,霍普金斯问斯大林冬季到来之前战线将会在哪里。
斯大林回答说,11月1日以前战线就可以稳定下来,大约会稳定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一线,差距不会超出一百公里。
霍普金斯马上说,既然你说11月1日时战线可以稳定下来,那美国将在11月1日至11月15日之间召开一个特别会议决定援助苏联事宜。
这显然是在摸苏联的底,看苏联能不能顶住纳粹德国的进攻——如果苏联顶得住,美国才肯援助苏联。如果苏联顶不住,美国肯定不愿拿钱打水漂。霍普金斯实际告诉斯大林:给不给你《租借法案》援助要看你能不能顶得住。你说11月1日前战线能稳定,那我就等到11月1号之后看情况再说。
知道这些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朱可夫要求放弃基辅时,斯大林会有那样激烈的反应——刚向美国人保证11月1号前能顶住德国人,把战线稳定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一线。然而连一天都还没过完,就在这同一天,1941年7月30日,你就要求放弃基辅。这下还怎么让美国人相信苏联能顶住?还怎么获得《租借法案》的援助?
明白这些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斯大林那么固执地坚持死守基辅,不管形势如何危险,不管朱可夫及所有前线将领如何警告恳求,斯大林都坚决拒绝下令撤离基辅,终于导致苏军基辅会战大失利,几十万人全军覆没。
实事求是地说,不能把这一切都简单归咎于斯大林个人,而必须看到背后美国人的影子。
美国从来不肯做亏本买卖:要我给你《租界法案》物资,先得向我证明你不会垮台——先有“没援助也能顶得住”,然后才会“有援助”。1940年法国在纳粹德国面前一败涂地,美国就袖手旁观,不管法国如何哀求支援也无动于衷。
对苏联同样如此。苏联没能守住基辅,美国就按兵不动。在苏联卫国战争最艰苦、最需要援助的1941年,美英实际什么东西都没送到苏联。直到苏军守住莫斯科、开始大反攻、德军兵败莫斯科、证明苏联靠自己的力量能够稳定战线之后,美国的《租界法案》物资才开始运抵苏联。而这已经是1942年1月了。但仅仅过了半年,1942年7月,美英便宣布由于PQ-17护航船队遭到惨重损失暂停对苏援助。而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之时。到1942年底苏军已开始在斯大林格勒战场对德军发起反攻之后,美英才恢复运送物资。直到苏军已经获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战局已经开始彻底扭转之后的1943年,《租借法案》援助物资才大批运抵苏联。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