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猪落地武汉的背后,是一部中国土猪的消亡史
导语
最近,华尔街巨头高盛国际投资银行出资20多亿美元,收购湖南、河南、福建等地多家养猪场,引发广泛关注。而这,并不是高盛第一次将触手伸向中国的养猪业。早在2006年,高盛就收购双汇集团,并一度成为最大股东,随后又通过股权交易获得数倍的利润。无独有偶,今年6月16日,近千头美国种猪乘坐货运包机抵达武汉天河国际机场,这些种猪主要是大白、长白、杜洛克等洋品种。不禁令人担心,外国资本是不是已经渗透到中国养猪业从饲料、育种、养殖,到屠宰、销售的全产业链。餐桌上的一块肉,背后竟然是资本没有硝烟的战场。
站在今天,回望历史,中国的养猪业该往哪里走?当我们强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时候,除了警惕外国资本的渗透,更不要忘记中国的土品种、生态养殖的土技术。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劳动人民的千年养猪史,为我们留下了哪些优良品种和养殖经验吧!
一
土猪消亡史
在洋猪的冲击下,中国本土土猪的处境可以说是相当不妙。下图表格直观地呈现出中国土猪存栏数量严重减少甚至面临品种灭绝的近况。
图片来源:2015年
《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要知道,猪可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中国人驯化猪的历史更是可以追溯至九千年以前。
猪一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忠实伴侣,它为我们以素食为主的祖先提供了珍贵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猪肉也成为中国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然而,如今我们餐桌上的猪肉菜肴所选用的生猪品种并不是老祖宗们所驯化的品种,而多是外来的洋猪品种。
并且,洋猪白白胖胖的形象也成为今天人们对于猪最主流的印象。
原产丹麦的长白猪 | 图片来源:Petmapz
但咱们中国的土猪可并不是这个形象。虽然中国土猪如今已经很难见到,但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猪八戒正是以中国土猪为原型塑造的。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这般描写八戒:“初来时,是一条黑胖汉,后来就变做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中国的大部分土猪(例如成华猪、深县猪、太湖猪)都是黑胖子。
猪八戒的原型成华猪 | 图片来源:百度
虽然咱们的土猪看上去似乎没那么可爱,但它们烹饪后味道要比白胖洋猪味道好得多。
其奥秘就在于土猪的肌内脂肪含量要比洋猪的高,而大部分的挥发性风味成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肉香)主要是由肌内脂肪加热时产生的。另外,土猪的肌肉纤维比洋猪更细更密,这也让土猪有着更好的口感。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