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中国建交为何一波三折?
近日,《以色列时报》等多家以色列媒体都在发布一则消息--内塔尼亚胡总理将于下月访问中国。
6月27日,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发布声明称,内塔尼亚胡在会见美国国会代表团时表示即将访问中国。
在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回应此事:我目前没有可以提供的消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中国同以色列保持着友好交往,我们也愿同以色列共同努力,推动中以创新全面伙伴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这样看来,虽然内塔尼亚胡已经证实此事,但还需要中方最终确认。
内塔尼亚胡急于访华,与中东局势有直接关系,以色列原先的目标是改善与逊尼派国家关系,尤其是沙特,共同对抗伊朗。
但在3月份,沙特与伊朗在中国的斡旋下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东刮起了和解之风。
以色列只能退而求其次,只寻求与沙特改善关系,避免自己遭到中东国家围攻。
问题是美国人帮不了这个忙,因为美国在中东的信誉和影响力正在下降,内塔尼亚胡便试图在中国的帮助下推进与沙特关系。
犹太人在利益面前,身段是相当灵活的。
也正是因为这种“灵活”,使得中以两国直到1992年才建立了外交关系。
起起落落的中以关系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通常来说,如果新中国迟迟未与一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那么最主要障碍一定是台湾问题。
但以色列是一个例外,它没有与台湾当局建立过任何官方关系。而且,苏联在1948年5月24日就与以色列建立了外交关系。
在建国之初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外交政策之下,中国也不可能拒绝以色列。
那么,中以关系发展为什么如此曲折?
1950年1月9日,以色列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回电表示赞赏和感谢。
而在同年8月,阿拉伯国家联盟通过决议,宣布保持与国民党政权的外交关系,不承认新中国。
那么,以色列作为一个没有外交包袱的新国家与新中国在1950年建交是合乎情理之事。
以色列是出于什么心态迅速承认新中国?
一、台湾当局被犹太人视为失败者,国民党也不会有翻盘机会,犹太人向来只与强者合作;
二、留在中国的犹太人及财产如何处理,需要与新中国谈判;
三、奉行一个中国原则,有利于反对巴勒斯坦独立建国;
四、在美苏之间找到平衡。
1950年,苏联在联合国提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席位,以色列在表决投下了赞成票。
6月20日,周总理派代表与本.古里安总理的代表在莫斯科会面,商谈两国建交事宜。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