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预制菜争议,并非“菜”的争论,而是“人”的问题
9月21日晚,新华社深度栏目“新华视点”发布报道《“预制菜进校园”争议的背后》,记者采访了深圳、广州、济南、海口、赣州等地学校和家长,以及三甲医院医生、食品加工研究专家、教育专家、公共管理专家、预制菜企业,综合了各方的审慎观点。
次日晚,该栏目记者采访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回应社会关切,并再发文《教育部:对“预制菜进校园”持审慎态度》,最后一段为:
这位负责人指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学校食品安全,十分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广大家长期望孩子在学校吃得既绿色安全又营养健康。经研究,鉴于当前预制菜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认证体系、追溯体系等有效监管机制,对“预制菜进校园”应持十分审慎态度,不宜推广进校园。
还是说两句张核子进军的”新风口”预制菜。
预制菜的本质并非纯粹的餐饮问题,而是工业与文明问题。
它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物资快速集中化之后,原料成本和生产成本开始无限向销售渠道成本妥协之后的结果。
原本各路胡同、星罗棋布的弄堂小巷里遍布着的夫妻老婆店与苍蝇馆子,每天都用最新鲜的食材制作饭菜,但是渐渐的这些弄堂一点一点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庞然大物的商超,将所有餐饮、购物、娱乐全部聚集一体。
与之相伴的就是商超开店的高昂地租,这瞬间压榨了购买食材和制作食材的成本空间,包括某些看似高大上的高档餐厅同样躲不过选择售卖预制菜。
这就是马克思说的: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
这种现象与困在外卖(平台)系统里的骑手、商家、消费者是一个道理,所有人的成本都成为了外卖平台的利润。
同时,随着我国中青年人群的社会生态(996、内卷、恐怖快节奏的生活)的逐步成熟,根本无法避免、无法拒绝。
预制菜只是当前社会形态的某种细分领域衍生,除非对整体土壤进行手术,否则每个领域、每个行业、每个人群都会迎来各自的工业预制菜。
ChatGPT,短视频,“一分钟看一部电影”的抖音电影院,女生们流行的“三分钟化妆术”……这些某种意义上都是一道道香喷喷的预制菜,都是工业化以流水线工程形式孵育的城市节奏怪胎。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预制菜其本质是让人“牲畜化”,让菜肴“饲料化”——这其实和抖音短视频每天向市井阶层投喂精神食粮(或许也是精神垃圾)是一个道理。
在精神垃圾食粮不断灌输之下,人的大脑会逐渐丧失思考能力,只乐于依赖投喂而不愿自主酝酿观点——想一想,许多人看那种“一分钟看一部电影”的短视频多了,是不是已经不爱花两三个小时去看一部电影了?长此以往,会失去主动理解与形成自我观点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