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查富士康,释放什么信号?
今天,“富士康被查”的消息冲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榜首。
这次对富士康的稽查,“涉及面很广,力度很大”。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这次税务部门对富士康在广东,江苏的重点企业进行了税务稽查;自然资源部门对富士康在河南,湖北的重点企业用地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很显然这次稽查是“双管齐下”,盯紧“税收”和“用地”两大领域。
这次稽查横跨税收和用地,而且涉及多省,“同步调查”,很显然是自上而下的国家部门出手。
针对这次对富士康的“双线稽查”,网上舆论争议很大,批评的,叫好的都有。
对于这次双线稽查,负面解读主要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认为稽查富士康是在“驱赶外资”,导致外资进一步逃离。
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富士康一直是“台资”投资内地制造业的典范。
过去十几年,内地多个省份“争抢甚至求着富士康落户当地”的新闻层出不穷。
一些“省会城市”都曾经将争取富士康落户当地作为当年的“政府头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去争取。
最近几年随着部分外资企业转向越南和印度,加之富士康爆出多次“招工难”,“招工摊派”的负面新闻,让人感觉富士康从“小甜甜”变成了牛夫人。
这次对富士康的稽查,被一些人解读为“驱赶外资”,卸磨杀驴,加大内循环的措施,很显然是恶意散布焦虑。
第二方面,认为富士康关乎“百万就业”,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查!
过去三十年,富士康在内地二十多座城市,建了四十多个厂区和产业园,巅峰时期,用工超过百万。
其中最典型的是郑州富士康和深圳富士康,都曾经是聚居工人超过20万的“小型城镇”。
部分人认为对富士康的纳税和土地稽查,会导致富士康“逃离”,从而最终带来“几十万人”的失业。
他们认为针对“富士康”,就是不把几十万富士康就业家庭放在心上,让他们成为“牺牲的代价”。
这批人还将富士康与华为,与大型央企国企对立起来,质疑为什么稽查富士康,而不查华为,或者税务稽查国企?
可如果摆出纳税数据,这群人立马就“闭嘴”了。
受到美国举国之力的打压,华为2022年的营收从曾经巅峰的8900亿,下降到6400亿,却依旧完成纳税903亿,账面税率超过了14%,这在全球高新科技公司都是很少见的。
与之相对的,互联网头部“科技公司”美团,去年营收超过2000亿,可是纳税只有7000万。
当然,这不是说美团“逃税”,而是账面“亏损”导致的税收减少。
更加扎眼的是全国出行领域的垄断企业滴滴,去年营收超1000亿,因为账面亏损,全年纳税只有4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