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忌讳“人民公社”这个名词
偶然看到网上一个评论,这个评论是针对一个视频发的。那个视频据他的自我介绍是一个80后,他视频的大概意思是说,他没有经历过人民公社时期,但经常听到一些老人说起人民公社时期的情况。然后,他说现在有人说恢复人民公社已经行不通了,他的意思是说不是不行,但要有四个步骤还是可行的。我们不对这个网友的视频做评论,想要说的是,在这个视频后的评论区,有一个发表了这样一个评论,评论的意思是,“这个步骤可行,但不能用“人民公社”。”这个评论虽然就是一句话,看了这个评论,让人觉得很是不可思议。为什么就这么忌讳“人民公社”这个名词?这个名词又哪里有问题了啊?
其实,“公社”这个名词古已有之。在汉语词汇里,意思是指古代官家祭祀天地鬼神的处所。还有原始社会中,社会成员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结合形式,如氏族公社。
在欧洲历史上也出现过“公社”这个名词,如法国、意大利等国早期的公社。它就是城市自治机关,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初级形式。
后来也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种形式,如法国1871年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我国1927年也建立过广州公社。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公社这个名词是没有任何忌讳的。关于1958年建立的农村人民公社,“公社”这个名词,按照刘少奇的回忆,“公社”一词是“吹”出来的。
“有我、恩来、定一(陆定一)、邓力群”,他说道,“我们四人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刘少奇对公社的热情看来一点也不亚于毛主席,以至于火车一到郑州车站,他便要当时的河南省委书记吴芝圃回去实验。
据薄一波的考证,这次火车上的海阔天空,是中国共产党内第一次设想用“公社”来取代合作社,时为1958年4月底。
我国第一个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当时,河南驻马店的嵖岈山进行卫星集体农庄试点,在原来21个农业社的基础上,又并入6个社,共27个农业社,9360户参加。7月初,正式成立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这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在河南诞生了,这就是新中国人民公社的雏形。
在8月4日、5日,毛主席视察了河北省的徐水、安国县的农村后,于5日晚来到河南的新乡。7日凌晨,当地领导在列车上向毛主席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当谈到嵖岈山公社试行简章时,毛主席聚精会神,边听边问,他说:“这是个好东西,给我!”毛主席说:“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包括工、农、商、学、兵,管理生产,管理生活,管理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