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周:社会主义好!
一
今天,当你问大学生,尤其是临近毕业、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大学生就业愿望,除了家有“金矿”的“富二代”,或不愁捧“金饭碗”的社会人脉广博的高官后代,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出身寒门的学子都会选择报考“公务员”,其次是报考电力、盐业、烟草之类“旱涝保收”的国企,再次之就是“华为”之类拥有较为健全管理机制和薪酬、福利保障制度的树大根深的大型民企;如果问农村农民、城里充斥各类私企和各种私营作坊的“打工人”,最羡慕什么工作、什么职业,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政府上班、端公家饭碗的“公务员”和有充分生活保障的国企。就是当今男女基本的婚配嫁娶,其择偶倾向都向“公务员”和“国企员工”倾斜。
为什么当今社会人们择业、择偶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市场经济观念经过数十年实行的市场化改开政策,已深深浸入社会肌体,在人们的脑子里形成迥异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定式。身子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而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追求社会主义体制的庇护,追求有国家制度保障的有规律性和组织性的稳定、健康、有尊严的生活。
今天,我们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即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封建主义,更不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历史实践和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今天乃至在实现人类社会终极理想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之前的所有历史阶段的政治制度和手段,都不应背离在共产党领导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至已历经改革开放数十年的今天,贯穿我国政治制度的“红线”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在现实社会、在人民群众的心里从未离开过。人们的憧憬、向往就是社会意志的体现。
二
“公务员”称谓,是改开后替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一件“与国际接轨”的“新马甲”,其实,今天的“公务员”就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的“政治资产”在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传承。
我国自1993年正式颁布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新形势下,出于政治和社会治理需要,由体制改革派生的社会管理职责日益增多,“公务员”队伍随之日益壮大。“公务员”是维护国家政权、行使国家赋予的行政权力的国家政治“机器”组成部分,其工作性质和工资、福利待遇,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直接体现。在“公务员”身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