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金靴:还是为人民服务好
近来,其实也不是近来,准确的说是近五年来已经看到诸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办公场所,将“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更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
近来多地似乎动作在升频,“为人民服务”的字样屡屡被替换。
其实严格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为人民服务”的某种一脉相承,并非对立。
2015年10月29日,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领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两年后,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是新时代思想的重要内容内涵。
但是就理论与实际的角度,“以人民为中心”是指导,“为人民服务”则是要求。
同时更重要的一个区别或许在于其阶级身位的变化:“为人民服务”,一个“为”字体现了党对人民的仰视姿态和自己的极低身段。
人民勤务员和人民公仆的一股浓浓的“老延安”味道,总是能够通过“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大字弥散开来,暖人心脾。
而“以人民为中心”,似乎多了一丝相当高阶的指挥感、管理感、支配感。
瞿秋白在《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中曾对戴季陶有过精准总结:
他的主张,实际上是追求诱发资本家‘仁爱的性能’和智识阶级‘智勇兼备以行仁政’的热诚,来替农工民众革命。这不但是纯粹的空想主义,而且是要想暗示工农民众停止自己的斗争,听凭上等阶级的恩命和指使,简单些说,便是上等阶级要利用农工群众的力量来达他们的目的,却不准农工群众自己有阶级的觉悟。
细微的变化,体现着时代的变迁。
1
经考证,近代以来最早提出“为人民服务”这一伟大命题,是在1936年7月初,党中央迁到陕北时。
陕北山大沟深,地高气寒,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极其落后,加上近代以来历次战争的破坏,城里没有一家商店,日用品奇缺,群众买盐要赶上毛驴到七百里外的宁夏盐池去驮,一盒火柴要用十几个鸡蛋从小贩手里换,衣服布匹更是难买,有的家里一件衣服缝缝补补竟要穿几代人。
看到这些,初入陕北的毛主席心情十分沉重,他把中央贸易部和保安县政府的负责人请到他的窑洞里说:
你们考虑一下,是不是在保安城里办一个供销社?
这些负责人考虑了一下,都赞同主席的意见。
主席随后指出:
我们共产党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你们做什么事情,都要走群众路线,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一切都要同群众商量。
比如办供销合作社,就是群众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们要到群众中调查研究,看群众迫切需要哪些东西,比如布匹、火柴、食盐。你们要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