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河南百亩农田遭哄抢,农村社会不能再“法不责众”
作者丨朱昌俊
媒体评论员
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河南周口的郊县农田里,处处是丰收的景象。但近日,在秋收过程中,当地接连被传出发生多起秋收捡拾“冲突”:郸城县“百亩玉米田被百余人哄抢”;淮阳县某中药种植合作社遭人哄抢,种植园主坐地痛哭……
一时间,河南人“爱哄抢”的标签,甚至出现在了网上。
短时间内,一个地方接连发生“哄抢”事件,难免不令外界对该地域形成某种刻板印象。从媒体最新的实地探访来看,包括这次被“哄抢”的药材种植园主也承认,当地的民风其实并不像“哄抢”视频中所呈现的那般“彪悍”。
种植园主坦言,当地是有村民到收割完成的田地里捡拾遗留药材的习惯。此事中,刚开始确实“也有人问过能不能捡(承包土地上的中药),我们说还不能”,但人多了,现场就不一样了,“可能你给这个人说了,另外远一点的人没听到,又看到这么多人都在捡,就不打招呼跟着下地了”。于是,在一种有便宜不占白不占的群体心理下,部分村民就跟风下田“哄抢”中药,导致场面一度失控,“拦都拦不住”。
这种说法应该算不上“辟谣”,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哄抢”的事实。但它提醒我们,在剖析这类现象的成因时,有必要克制简单化归因的冲动。
从更大范围看,收割结束后,诸如农民到田地里捡拾遗留的稻穗、麦穗现象,在很多地方都算得上是一种其来有自的乡村习惯。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并被视为合理的“捡拾”习惯,升级到明显有违法嫌疑的“哄抢”现象,真的只是从众、跟风的原因吗?
一个值得注意的背景是,类似的侵权现象多发生于村民与土地承包方之间,并且,它并不限于某一地,也不止于某一种方式。今年初就有媒体报道,湖北某地一种植户几百亩白菜被偷“一颗不剩”,有的村民甚至开着三轮车来拉。
当地就有专家认为,这类现象在农村土地流转后较为普遍,是“土地规模化种植带来的变化以及承包户和当地村民间复杂的关系,导致失序集体捡拾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种归因,是有道理的。众所周知,近年来不少地方农村的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种植推广加速,使得地方村民与承包户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在农户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时代,对于捡拾这样的习惯,农户与农户之间会有一种更大的默契,大家的“产权”“物权”边界是非常清楚的。比如,一般都会在收割完成之后,很少会出现大规模的集体捡拾现象。同时,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之下,真正遗留的可捡拾的遗留物也是相对有限的。
但建立在土地流转基础之上的大规模种植,承包了大面积土地的承包户或是农业合作社公司,在村民眼中可能就成为了“公家”的化身,其对应的“物权”、“产权”被一定程度虚化,也即原有建立在村民与村民之间的那种默契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