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本是高山》读懂胡锡进

2023-12-07 2811 8
作者: 谭吉坷德 来源: 红歌会网

  《我本是高山》还没正式公映就被骂上了热搜,张桂梅学生的一句话说到了根子上,这部电影“扭曲了张老师的信仰”。

  人们不能容忍高尚和崇高被胡编乱造,连众目睽睽的真相都要指鹿为马。不能容忍一座信仰的高山被解构成小资的花前月下,更不能容忍为人民服务的璀璨人性变成资本的商机和福利。

  胡锡进又跳了出来,不过这次他放弃了和稀泥的基本人设,不再骑墙,立场坚定地将所有的不满和质疑都判定为“极左”。浑然忘记了他刚刚说过的,“扣政治大帽子,把一个人朝死里整”是现代互联网上很不好的风气。

  今天的胡锡进不再骑墙,不再面目模糊,旗帜鲜明而又精准地站在了公共舆论的对立面上。他用“极左”对持不同意见者的政治追杀,让这场争论超出了电影本身,上升到了不同思想意识之间的斗争。

  在胡锡进看来,人们对这部电影淡化党的信仰,用资产阶级的人性代替党性的批评,就是要试图主导话语权,就是“极左”。指出这部电影同社会主义信仰结构之间惊人的分裂,就是大逆不道。

  电影本来就是给人看的,给人议论的。是不是主旋律,是不是真实的信仰,人民大众最有资格评价。人民不喜欢,没有任何触及心灵的高级情感震撼,你硬说是主旋律,按着脑袋要人们跪下去顶礼膜拜,你算老几?

  让影视资本诠释红色主旋律,去歌颂他们根本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的信仰和价值观,他们真的做不到。用他们个人主义功利化的人性去讲述张桂梅内心的党性和人性光辉,是典型的拎着猪头走错了庙门。

  醉翁之意不在酒。胡锡进的愤怒,他的忧虑不在于人们对电影本身的评价。他的恐惧来自这场争论触发了国民精神的觉醒,他凭借着本能的阶级警惕性,看到了自由主义话语权的危机,试图用“极左”这个最具杀伤力的政治指控震慑住对手,让质疑不再四处流淌。

  胡锡进的判断是,“如今,自由派在网上的力量大为减弱,互联网生态出现了变化”。他这个时候跳出来,身上很有一些拯救者的光环。在胡锡进看来,任何对资本控制影视,扭曲真相的指责都是“极左”,都是“吃饱撑了的无病呻吟”,都是不应该被允许的。

  对这部影片的争论,是多年来文化界自由化矛盾积累的一次集中折射。胡锡进“极左”的政治定性,使争论超出了电影本身,变成了不同思想之间的对抗与冲突,完成了从舆论热点到社会大讨论的转变。

  无论是胡锡进,还是当年的方方,越是理屈词穷的时候,越热衷“极左”的语言。他们的突出特征就是给自己的自由太多,给别人的自由太少。他们嘴里的“多元”“包容”都是对自己人的,他们的声音不允许有任何限制和质疑。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8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8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