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点辩证法少点主观主义

2024-02-15 2361 0
作者: 吴尚达 来源: 红歌会网

  吕德文同志的《千万工程不是造点!解读2024年中央1号文件》是一篇结合1号文件对乡村振兴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不错的文章。它的最大的优点是从实际指出问题,而不总是从理论上看待问题, 它没有知识分子的文章那种夸夸其谈、高谈阔论的文风,它在反对党八股方面值得学习。

  1号文件想用千万工程的经验来推进全国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然而,实践的结果有些经验却是连浙江的临省都没有办法学,甚至连浙江本省都不能普遍地学习。这个实际情况说明什么问退呢?一、离开本地的实际比葫芦画瓢、死搬硬套不行,这无须多讲;二、浙江的“千万工程”高大上,其他地方没有条件学。这也无须多说。

  这些实际问题,反映出什么认识问题呢?1、点和面的辩证关系问题;2、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问题。

  1、点和面的辩证关系问题。搞点的目的不是为搞点而是为取得经验后向面上推广,功夫在推广上,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农村改厕,开始是号召改沼气池,人们呼呼地登记,等一说真改需要多少钱,人们又呼呼的退了。后来又说改更先进的厕,人们呼呼地登记,等一说真改要花比改沼气池更多的钱,人们呼呼地退得一干二净、看来,推广点上的经验还真上讲究。就是要讲究辩证法。推广的事情,一农民要有意愿。二农民在经济上能够承受。二者缺一不可。2、特殊和一般的辩证关系问题。人们把个别和特殊当做一般,认为浙江能做到的事,全国其他地方也能做到。这些人不知道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道理。他们不花大力气分析、研究个别之所以成为个别的原因。浙江的农民可能比全国其他地方的农民富,其前提条件就是“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是全国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你学它想富但达不到它这个条件,你就富不了。政策制定者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而是教条主义者,他们把浙江“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看作是全国农民共同富裕的共同规律,把组织起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达到共同富裕的规律抛诸一边、不予理睬。大寨大队是以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利用10年的时间把“七沟八梁一面坡”改造成稳产千斤的海绵田,但1963年一场洪水又把大寨人 10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但是,大寨人在灾害面前没有低头,在困难面前没退步,生是把倒在泥里的一棵棵庄稼扶起救活。这要付出多大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啊!大寨人境界高、志气大,遭大灾绝不要国家一分补助,秋后照样分粮、分红、缴公粮、卖余粮。这就是大寨人的精神境界,也是全国劳动农民的形象。请问:大寨人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靠 “以城带乡” 来吗?靠“以工补农” 来吗?都没有。几十年以来的实践证明:推进乡村振兴不能依赖“以城带乡、以工补农” ,还必须发扬有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全国城乡总体来看都不富裕,像浙江那样工商业发达而富裕的省份并不多,因此,“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来振兴乡村、达到共同富裕没有普遍的意义。就像“先富带后富”那样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一样。

查看余下5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