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人为什么怀念社会主义?
二〇一四年,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布兰科·米兰诺维奇(Branko Milanovic)在其文章中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柏林墙为谁而倒?”是为了大多数的人民,还是一小部分人?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所带来的整个东欧的社会转型,是否成功?长期以来,围绕着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叙事。主流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以及东欧的社会精英认为这场转型符合东欧大多数人民的愿望与要求。在他们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转型阵痛之后,东欧的经济已经重新起航,东欧人民目前享受着充分的自由民主和经济繁荣,人均收入、生活水平及生活满意度都较转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东欧的社会转型是西方顾问和东欧的社会精英为了一个强加给东欧人民的,这场转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彻底失败了,给东欧社会和东欧人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后果包括: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贫困率上升、两极分化严重、政治腐败、犯罪率上升等。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看来,苏东剧变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得在东欧社会中产生了一种反思新自由主义转型并怀念原有社会主义体制的情绪。围绕着苏东剧变的这两种叙事,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长期存在。那么,哪一种叙事符合东欧社会的实际情况呢?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长期关注苏东问题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克里斯汀·戈德西(Karsien Ghodsee)和米切尔·奥伦斯坦 (Mitchell Orenstein)在二〇二一年合作出版了新书《重估休克疗法——一九捌玖年“革命”的社会后果》。尽管戈德西和奥伦斯坦的学科背景有所不同,但他们都对东欧地区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克里斯汀·戈德西是一名民族志学者,在东欧进行了二十五年的实地考察和人类学研究,而米切尔·奥伦斯坦则是一名政治学者,从一九九〇年以来一直关注东欧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他们一起合作出版了十五本与东欧转型问题相关的书以及九十多篇论文。在《重估休克疗法》一书中,两位作者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用详实的经济数据、人口统计数据、民意调查数据以及民族志的调研结果,对苏东剧变后二十九个“后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转型及其后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成为这本书的特点与优点。西方学者加博尔·沙依林(Gabor Scheiring)评论说:“不同学科之间严格的学术壁垒,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衡量‘后社会主义’转型的全貌。但戈德西和奥伦斯坦的新书《重估休克疗法》一书打破了这些学科壁垒,对‘后社会主义转型’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