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院子弟的“潜规则”

2024-04-08 3350 3
作者: 浮事记 来源: 浮事记

  1949年,北平被定为新中国的首都。这座闲散、冷清了二、三十年的古城又一次回到了政治中心。大批革命干部、军人、文教人员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以胜利者的姿态接收了这座城市。很快他们发现,拥挤的四合院,逼仄的胡同,根本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外来者。于是,在老城的西边和北边出现了一片又一片的办公楼和宿舍区。渐渐地,一些楼房周围建起了围墙,北京的大院形成了。

  当那些“大院”没有进驻北京时,北京人的居住形态是分散的,他们散居在胡同里,形成老北京的市井文化。然而大院的出现,使北京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形态和独特文化。大院里,衣食住行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居民们自成一体,很少跟墙外的胡同市民打交道。老北京的人情世故他们懒于了解,风俗老礼儿更知之甚少。他们在内部形成了自己齐整的秩序,又与院外的城市相对割据。他们在各自的大院里营造着属于自己的大院北京。

  01

  一院一世界

  对于胡同内的老北京而言,院中世界始终有一份神秘感。最初的大院居民们,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带有各地方言腔调的普通话,工作好像永远很忙,生活好像不用自己操心便料理得井井有条。

  每个大院都是一个功能齐备、自给自足的小社会。礼堂、操场、浴室、游泳池、俱乐部、商店,甚至医院、邮局、储蓄所、幼儿园、小学、附属中学……应有尽有。他们足不出院就可以得到生活、工作所需的所有资源。

  上世纪60年代,捌玖岁的杨五一跟随父母迁往西山脚下的北京军区大院。在那里,他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虽然,随着父亲的下放,他早已搬离大院,但至今他仍能不假思索地画出大院的布局图。

  北京军区大院北面依山而建,一条贯通始终的大路把大院分成东西两院,西边是司令部,东边是政治部。司令部的办公楼在西院最北端,办公楼前是经常组织活动的大礼堂,礼堂外面是一片广场。几乎每个星期,广场上都放电影。每到这时,杨五一和院里的小孩们便会搬着小板凳坐在屏幕两边。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看得小孩们如痴如醉、热血沸腾。

  广场南面是大片的宿舍区。部队大院的生活遵循着有序的级别关系,住宅区便是最典型的体现。杨五一说,宿舍区里最显眼的就是部长们住的二层小白楼,站在西山上都能看见,其他宿舍楼则是红色的。杨五一的父亲比部长们低一级,住在小白楼南面的四层红色宿舍楼里,再往下就是大参谋们住的五十几号楼,而大部分普通干事则住在小河对岸的九十几号楼里。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杨勇的小别墅,在院外的半山腰上。

查看余下72%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3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3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