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亚洲妇女会议:妇女解放何处去,条条道路通北京
导 语
在3月10日的美国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的美国女演员艾玛·斯通对颁奖人、华裔女演员杨紫琼视而不见,转而与另两位白人女演员拥抱,在东亚网络舆论场引起关于“种族歧视”的争论。来自不同族裔、国别、阶级的女性有摒弃各种等级偏见而并肩团结的可能吗?需要什么样的内因和外因?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到哪些经验教训?
1949年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可谓是里程碑式的妇女国际主义的宣言,却几乎已被世界遗忘。来自亚洲、非洲、中东、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妇女代表们冒着敌人的封锁迫害、围追堵截,搭乘飞机、火车或者轮船,甚至步行,怀着共同的责任与使命聚在一起,分享经验与见解,决计共同埋葬代表着罪恶与压迫的殖民帝国主义。她们身上迸发出的信念与活力,展现的真知与卓识,不免引发我们诸多思考与感悟。
本文选译自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教授所著的《埋葬殖民主义——1949年的革命女权主义会议》一书,书中勾陈历史档案,重构了这次妇女代表会议台前幕后的来龙去脉。了解当年这段生动鲜明的世界妇女解放运动历史,对于今天我们通过反殖反帝斗争,追求妇女解放、性别平等乃至所有人的解放、世界的公正和平无疑有启示意义。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以阅读全书。
作者|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Elisabeth B. Armstrong)
翻译|Ripple 丁卯 律成 于同 开心的贾鱼 杨文 蓝走走
校对 |侯泠
责编 |律成 杨文 丁卯
后台编辑|童话
《埋葬殖民主义——1949年的革命女权主义会议》,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著。伊丽莎白·阿姆斯特朗是美国史密斯学院妇女与性别研究项目教授,除了这本著作,她还著有《性别与新自由主义:全印度民主妇女协会及其抵抗策略》(Gender and Neoliberalism: The All India Democratic Women's Association and Its Strategies of Resistance)和《从组织中撤退:美国女权主义的重新概念化》(The Retreat from Organization:US Feminism Reconceptualized)。
一、五湖四海聚一堂,
斗争图谱放光芒
在北京举行的为期12天的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吸引了来自亚洲、非洲、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的代表,“铸就了一场全面反对殖民主义、要求平等权利和完全主权的妇女运动”,性别研究学者伊丽莎白·B·阿姆斯特朗写道。
上图是此次会议的朝鲜代表团 | 图片来源:索菲亚·史密斯档案馆,美国史密斯学院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