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对外开放”应该是什么样的?

2024-06-07 712 0
作者: 袁东 来源: 袁东经济评论

  作者按:这是我应邀在台盟中央2024年6月3-4日于杭州召开的“台盟中央第十三次协商议政论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的发言要点。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我国引领新型全球化进程的重大国家战略。正确认识、理解与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这一战略确定的前提,也直接决定着战略实施效果。总体而言,可以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来认识、理解与把握高水平对外开放。

  一、宏观视角中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什么?

  1、一定是一个首先立足于中国持续发展需要的自主对外开放进程,绝不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首先按别人需要的被动性开放。

  40多年的开放实践,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凡是依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而自主开放的领域,走过的是“以我为主,外来为辅”之路,经验积累与成就是显著的。比如,中国的航天领域、汽车工业中的重型卡车行业等。

  凡是“放弃自我、以外来为主”的开放,往往是一个自废武功、既丢掉市场也丧失自主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这方面的教训并不少见。比如,小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业等领域,都有深刻的教训。

  就说当前中国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火力全开的针对美方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叙事”的全面猛烈批判,是吸取了深刻教训后的觉醒清醒和警觉,这一醒悟是代价换来的。美国曾高举“中国产能过剩叙事”这一幌子得手过成功过,既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又使美国大大得益。

  2013-2016年中美交锋之中,时任美国国财政部部长的雅格布.卢,同今天老年财长耶伦如出一辙,拿“中国产能过剩叙事”,诱迫中国针对冶金、煤炭与化工等领域“减产能”。结果呢?就像2019年这位不再担任财长的老牌美国政客在北京大学公开炫耀的“他们成功了”:中方接受了“中国产能过剩叙事”,承诺在G20框架的所谓“监督机制”下“去产能”。中国自2016年起连续多年的大规模行政性“去产能”政策实践,严重对冲了中国工业体系,导致众多企业陷入困境甚至被强行“关停并转”,这是过去多年经济增速连续下滑一个重要原因,损失不可谓不惨重,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金融领域,在曾经一度的“对外开放”中,只讲外人蓄意灌输并诱迫的所谓“市场化自由化国际化”,少讲甚至不讲我国实情、金融本质、金融仅是服务并附属于实体经济;过于渲染美西方金融机构的“战略投资者”外衣与所谓“管理经验”,而对其早已“过度的投机性和虚拟性”不仅视而不见,反而看作崇尚的“榜样”;只是被美西方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投机性方式的“花里胡哨”所迷惑,而看不见风险快速积聚及其危害的严重性。如此以来,有多少原本属于中国公众与国家财政分享的金融收益,却被别人轻而易举地拿走了?几十年下来,中国金融领域有没有一度“走偏了走歪了甚至走邪了”呢?

查看余下80%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