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方各地大旱联想到红旗渠,如何发挥好社会主义优越性?
导 语
近日河南、山东等北方省市大旱,牵动了不少人的心。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另一方面很多水利设施的年久失修甚至荒废也影响了抗旱。看着不少田地因为缺水无法播种,甚至连生活用水都成问题,真是让人心痛;而同时期南方不少地方却暴雨成灾,也再次印证了个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目前抗旱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和地表水:虽然现在打井抽取地下水比较方便,但抽多了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也会造成新的问题,而且有的地方地下水位很深打井也难出水;地表水主要是河流和水库,其中就包括很多毛主席时代修建的水利工程,而红旗渠就是其杰出代表。
历史上,河南林县可以说是十年九旱,直到毛主席时代,林县人民团结一心不怕困难建成了红旗渠,当地才解决了靠天吃饭用水难的问题。红旗渠也成为那个时代的缩影:没有建设社会主义、改天换地的豪情壮志,就不会有前无古人的宏大设想;没有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制度优势,就不会有顺畅的区域协调、土地整合、物资调配;没有三结合的分工方式,就不会有层出不穷、适应本地情况的技术革新;没有群众化的政治学习、革命动员,就不会有舍生忘死、百折不挠的施工队伍。
作者 | 侯农
责编 | 侯农 侯雷
后台编辑|童话
顶着烈日给庄稼浇水的农民
图片来源:公众号“洞见报告”
壹
林县自古多旱灾,斗米千金人相食!
光绪五年(1879),经历了三年大旱的河南林县,终于迎来了降雨。雨水打起焦黄的尘土,夹杂着久违的水汽,飘进了干瘦枯槁的林县人的鼻孔。劫后余生的寨底村人,竖起一块石碑,谨以纪念刚刚结束的苦难,哀悼死去的亲友:
“这三年来,小麦、水稻,颗粒无收。大米一斗要一千六百文,小麦一斗要一千三百文。穷人们啊,根本买不起这样贵的粮食。人们只能靠树叶、野菜充饥,甚至把榆树皮打成末,拌着柿叶、甘土这种根本不是人吃的东西下咽。有活活饿死的,有生病而死的。一开始还有简易的棺材入殓下葬,后来只能用芦苇编的席子,最后就连席子也用不上了。人们已经饥不择食,无论是死在路上的人,还是已经入土的人,都被当做食物。十个人里,仅有三四人幸存。想到这儿,怎能不令人痛彻心扉?!”[1]
寨底村是幸运的,仍有三到四成人幸存,而小店乡桃科村则仅有不到一成人幸存。根据光绪七年(1881)的石碑记载:
“光绪二年的时候,(桃科村)一共有117人,光绪三年、四年之间,人们因为旱灾流离失所、逃离家乡,仅剩11个人。那时,无论是已经下葬的还是未被下葬的死人,都会被吃掉。其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王姓大族曾有四五十口,经此一难,仅剩三人而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