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鼓励放弃、退出农村宅基地,中国村庄消失的背后

2024-06-25 2648 0
作者: 张玉林 来源: 食物天地人公众号

  导 语

  2004年,增减“挂钩”政策出台,被认为是有效解决城市商用和农村农业用地矛盾的办法: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建新)与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拆旧)相挂钩,实现扩张城市规模、壮大土地财政的目的。十几年过去了,村庄消失得越来越快。

  今日,增减挂钩政策似乎迎来了它的2.0版——江苏、安徽、湖北等地鼓励农民放弃、退出宅基地:安徽省凤阳县日前出台楼市新政,农村居民如自愿放弃宅基地安置并进城购房,一次性给予5万元购房奖励;江苏省南通市明确,自愿退出(放弃)农村宅基地进城购房的,给予一定额度的奖补,具体标准由全市各地自行制定……

  如果说增减挂钩政策的目标是协调用地矛盾、助力城市建设用地的同时,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那么,如今的鼓励农民放弃退出宅基地政策则连“面纱”都不要了:大家快买房啊!房地产经济要撑不住了!

  ————————————————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挂钩”政策与村庄消失的关系,总计分五个部分介绍。

  一、挂钩政策前史

  第一部分是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的“挂钩”政策的前史。

  虽然挂钩政策是2004年提出,真正付诸实施在2006年,但在此之前,上海就已经开始进行(试点)了。早在1985年,上海市土地局和农委针对上海郊区农村城市化加速、自然村规模较小和“土地浪费严重”等问题,提出“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地向城镇集中”的“三集中”措施,并在松江县试点。

  真正开始推广这一政策则是在1993年,当时上海的用地紧张状况已经凸显。按照上海官方的计算,通过“合理归并自然村”,到2010年可以节约用地近23万亩。到90年代中后期,有文献指出上海大概有自然村66000多个,分布 “多、乱、散”,影响了上海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国际大都市目标的实施。

  什么叫“合理归并”呢?2006年上海十一五规划提出了“1966”四级城镇体系,即一个主城区(上海中心城区)、9个副中心(相当于原来的县城)、60个中心镇、600个左右的中心村。而在2006年,自然村还剩5万多个,新的规划就是要把这5万多个自然村最终归并到60个中心镇和600个中心村中。

  总体而言,2000年以后,自然村归并的速度加快,据上海市有关部门报告,2003年到2007年总计归并了近12000个,迁徙农民90多万,腾出宅基地近11万亩,每年平均并掉2000多个。这不光是在上海,在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都是令人惊讶的动作。

查看余下9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