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中的国有企业为什么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2024-06-28 1221 0
作者: 钟之说 来源: 钟建民的理论思考

  根据199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工业的亏损仍在增加。从1978年到1995年,经过了16年左右的改革,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反而使国有企业出现了严重亏损的局面。现在我们要问的是: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国有企业大面积的亏损状态呢?

  1,两点说明

  关于改革过程中出现亏损,有两点需要说明:

  一是,本文所谈的国有企业亏损,主要是指非正常亏损。在改革前的国营企业也存在亏损,但人们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就总体而言,总有一些企业因为经营或政策等方面的原因,总是会有部门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的,但其亏损额和亏损面是比较有限的;另外:在改革过程中的国有企业,也会因为有些政策的变化而造成企业的亏损,这也是比较正常的现象。

  二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主要是1986年前后出现的。1986年年工业亏损为74.4亿元,比上年增加78.7%;亏损企业数量为5.55万个,占企业总数的13.2%,尤以大中型国有企业减得增亏严重。1987年五月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正是为了扭转这种亏损趋势。但承包制仍然是包盈不包亏,并没有能制止和减缓国有企业亏损发展的趋势。了解国有企业亏损的这一背景,对我们分析亏损运行的基本原因,确定正确的对策具有十分的意义。

  2,国有企业亏损运行的基本原因。

  国有企业亏损运行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改革过程中由于我们保留了工资制而未能实现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按照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的说明,所谓的“个人消费品”是集体劳动所得即社会总产品中扣除了用来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扩大再生产追加、保险基金、一般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需求、救济金等等之后的余额。因此,按劳分配应该是按余额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集体劳动所得就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生产资料消耗与一般管理费用属于成本范畴,而生产资料追加、社会福利事业需求、救济金等项目的扣除则属于满足劳动者公共需要的必要扣除;所谓“个人消费品”是应当作为企业生产成果以余额形式出现的价值量,我们可称为消费价值量。因此,真正实现按劳分配的企业,它具有两个个基本特点:

  由于职工的劳动收入不仅决定于个人投入劳动量的多少,而且直接决定于企业生产成果,因此,企业员工不仅具有参加企业生产劳动充足的生产积极性,而且具有参与企业管理的高度责任性。因此,国有企业会具有良好的生产经营状态和管理状态。

查看余下75%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我来首评..)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0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