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折衷混合体——对李陀一文的批判
李陀老师的《对于真正的社会主义来说,社会主义是什么?》一文,我仔细认真学习了一番,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滋味,只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什么也没有记起”。李文(下以统称李文)是以知识分子的角色来论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扬扬洒洒,絮絮叨叨,对“社会主义是什么”始终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回答,还是老调重谈,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其文章主旨本质上没有脱离中特社的巢臼,因此就不能把“真正的社会主义”讲清楚。在华丽的外衣装饰下,始终摆脱不了小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折衷混合体的话语体系。这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合流论,抹杀了当今世界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客观上是宣扬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不能实现的,这就等于说,消灭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空想”。
李文的叙述在很大程度是空洞的,黑格尔式的思辨,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调,没有说明社会主义的任务,也没有指明社会主义的目的,更没有阐明社会主义的内核,就不可能有深刻的内涵。按照逻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反比定律,概念的外延越大,内涵就越少。
在李文中,无论是对“红色维也纳”的社会改革,还是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甚至对列宁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统统称之为“实验”。试问千百万人参与的社会革命和实践,怎么能用轻飘飘的“实验”而代之呢。做“实验”的人都知道,如果一个实验不成功,是个半成品,抑或是实验错了,直接把实验物品扔掉,或者破坏掉。在思考和理解社会主义的相关问题时,应意识到社会主义是基于人的存在和发展,而考虑组成社会的人——实际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更进一步说人类——与世界如何更好地共生共存共发展的主张和主义,是在人类对社会的认识还显存薄弱和不当的情况下,侧重于完善和准确认清社会本身,而作再发展的一种主张和主义。
在李文中,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实验”都失败了,唯有邓小平的改革“实验是成功的”。因此,不得不对李文中一些观点进行商榷和批判。
一、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谈到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只是在理论上总结了社会变革的规律,但他并没有社会实践的经验,而列宁、毛主席实现了。
列宁在1917年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对他心中的社会主义,曾经开列出这样一个形象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的总和=社会主义。在这一公式中,“苏维埃政权”是至关重要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