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不能和室友成为好朋友吗?
导 语
近日,一篇名为《当代大学生的“包办婚姻”:成为室友》的推文引起了食物主权志愿者们的关注。大学生的宿舍生活,不仅反映了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也显示出当今教育制度中的问题。
然而,推文所述是否是大学生宿舍生活的全貌?“包办婚姻”是否是对宿舍关系的合理概括?以下是我们讨论的整理,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你的宿舍记忆!
图片来源:网络
一种宿舍叙事:工具化的关系
飞 白
我觉得只要有保研名额或者类似的选拔制度存在,室友之间的关系就面临挑战。有种形容是“塑料舍友”:维持表面的友好,但相互都在竞争。班上综合成绩的前五或前十之间的友好关系更类似于“聪明人”联合体那种形式。如果要纯粹的友谊和感情,似乎就要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差距大的位置,真正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
我记得初中时我们的同学感情都是很好、很亲切的,去宿舍串门特别平常,我当时总是收到特别慷慨的款待,所以到现在都还记得。高一也还挺好的,但自从高二文理分班,开始争成绩排名之后,大部分关系就变了。
曳 曳
我觉得具体情况肯定还是会各有差异的。我见过亲如姐妹经常聚餐的寝室,也见过矛盾闹大需要导员介入调解最后换寝室的,也有很平淡互不干涉的室友关系。和宿舍的配置有关,比如如果不是一个专业的也许会压力小一点;也和每个人的性格、追求和生活习惯有关……但是我觉得整体来说,这个量化的评价系统和一些单一价值导向的成功学叙事是有在异化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飞 白
不过读完这篇,也是照了一遍镜子,意识到大学时确实沉浸于绩优体系当中,没彻底摆脱出来。里面的采访,有些就是自己以前的真实想法。三联的真实也在于,主流环境下的舍友关系会是这样被表述出来的。批判地看待这篇调查,恰恰真实反映了某些问题,值得警醒。
另一种宿舍记忆
童 话
我们80后那个时候上学还挺期待住宿舍的,我自己初中高中都住校,室友们一直相处得很融洽。会有个别同学爱占小便宜,蹭大家的洗衣粉、卫生纸,但这相比于现在的那种竞争、相互算计的室友关系,算是正常情况吧。我大学住的是8人间,室友们都是农村出来的,家庭条件也都差不多,我会觉得农村出来的孩子都更淳朴一些。
曳 曳
我和室友的关系虽然不能算很亲密,但是我们之间的相处还挺和谐的。我们会轮流倒垃圾,看到有室友拉上了床帘准备睡觉也会有意识地压低声音说话,谁买了好吃的会在每个人的桌上放一个,会分享学习资料也会一起吐槽课程……这些小细节都是很美好的回忆。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