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渝生:张维迎《对华不友好的囯际环境,是如何产生的?》一文的读后感
现今国际发生百年不遇的大变局,有民族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侵略而斗争的矛盾,有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尔虞我诈争夺资源和市场的矛盾,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主义信仰之间力求改天换地的矛盾,大变局的矛盾能否用谋求和平的药方来根治?平衡缓和暂时的对局,各种政治主张代表着不同矛盾方的利益在激烈运作。
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政治上我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上现社会是由私有制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按张维迎迎合西方人观点:中国是“国家资本主义”模式的国家。按照列宁对资本主义的分类,是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资本主义。张维迎的意思,比较西方的财团垄断资本主义,我国已进入新生的国家资本主义,弯道超车越过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我们分析一下他的认识世界。
理想世界
国际关系中张维迎理解西方常处在利害与是非关系中,“国家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包含
价值关系。就是说,国与国之间交往的时候,不仅讲利害,也讲是非”,他举例说明其处理就存在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相互混杂”之中。混杂中的利益驱动即实用主义处理。此论似乎暗讽中国前三十年时代处理民族利益的呆板。因为那时代维护国家政治主张不可能离开阶级立场谈是非利害关系,即便在两霸存在的严峻形势中。
2、张维迎提西方世界的价值观,“即人们对正义、善恶的理解。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有三个
重要观念:人权、种族平等和先进帮助后进。”西方世界的这些价值观,对其统治集团来说从来不是真正要履行的政治主张。看看制裁老二的专业戶在打得火热中的贸易战……而中国前三十年的价值观,五十六个民族的平等和谐,人们一心向集体、助人为乐的道德风向,张维迎却没有政治感情想涉及。
3、西方所理解的和平。他认为“就世界和平而言,贸易比民主更重要!”贸易与民主为和平立论是大谬不然。在资本主义世界里,贸易往往牵动着对和平的扼杀,如英国对中国的鴉片战争;美国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中东产油国家的颠覆,对中国挑起的贸易纷争中还挑动南海台海危机。
二、理解中国经济
1、他的《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一文,总结了中国是如何在改革开放后4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西方世界250年间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后发优势意味着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直接可以共享别人曾经花费巨大代价实验得到的技术成果。
世界是在发展进步中,中国也处在这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但250年间,资本主义的工业是在掠夺资源霸占市场、在血腥历史中书写着“革命成就”的。在享受工业革命成果后有多少国家在后发优势中走出贫困成了发达国家?中国的幸运,是因为有前无古人的毛主席的领导,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別了、司徒雷登”,与西方帝国主义分道扬鑣,是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分不开。当“造不如买”的思想中乞求西方时,才多走了多少弯路。一些国家仰望依附入侵者的恩施,如蒋介石之流,就只能在弯路上徘徊。我们要看到中国是站在前三十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经济的巨人肩膀上,才有后四十年的经济发展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