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明: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他会被安排“接班”吗?


  本来不想讨论这种话题,无奈看到那个自称托派的杜建国在毛主席逝世纪念日连发多条内容“阴阳”毛主席。

  其他的话题都是老生常谈,就懒得驳斥他了,唯独关于毛岸英的话题带着很大的迷惑性。有些网友还以为他在夸赞毛岸英,跟着附和。然而,杜建国只是表面上赞扬毛岸英,实则借以攻击、污蔑毛主席。

图片

图片

  杜建国的意思很明显:

  他先拿蒋经国做个“梯子”,捧毛岸英是“一个有原则的布尔什维克”,鄙弃“人类千万年来延续的血统政治传统”。

  杜建国的这个所谓“血统政治传统”,矛头指向的谁?结合他的另一条“扶苏一死,无人能制约嬴政”的微博,以及昨晚补刀的“他们父子冲突,可能不是因为婚事,而是政见”的微博,意思已经再明确不过了!

  杜建国说,与毛主席“政见不合”的毛岸英是“一个有原则的布尔什维克”,潜台词就是毛主席不是“布尔什维克”或者说不够“布尔什维克”。

  鉴于杜建国一贯的“精苏修”、“精赫鲁晓夫”立场,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苏联留学”的毛岸英与“土生土长”的毛主席,究竟哪个更“布尔什维克”?

  

  1946年,在苏联反法西斯战场上立了战功的毛岸英终于回到了离别整整十年的祖国。

  刚回国的毛岸英是什么形象呢?衣着打扮、谈吐举止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洋装洋气”。

图片

  所以,尽管去过反法西斯战场前线的毛岸英已经比那些留学镀金的人优秀太多了,尽管毛主席沉浸在父子阔别重逢的喜悦中,但是,毛主席对于儿子身上的这种“洋装洋气”仍然感到担忧和不满,担心毛岸英脱离工农群众,非要让他去“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于是他又去当农民、当工人,“劳动大学”一上就是多年……

  后来苏联变修直至解体的事实,证明了毛主席的深思熟虑与远见卓识。

  当然,“精赫鲁晓夫”的杜建国大概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当年赫鲁晓夫就曾经因为“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与毛主席发生过严重分歧。

  1958年7月底,赫鲁晓夫秘密访华期间,毛主席介绍了中共现在要求干部参加体力劳动,并规定中央委员每年要有四个月到各地搞调查研究的经验,赫鲁晓夫对此嗤之以鼻,他反驳说:

  “拿我们费德林来说吧,他是外交部副部长,他每天需要了解世界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如果让他脱离外交部的工作,把他下放劳动半年,他回来后就会感到落后了。因此需要拿出相当长的时间来补课,来研究这半年来国际上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外交部半年来做了什么工作……”

  6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又对着访苏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谢胡,抨击中国党的做法,说“让干部把时间浪费在体力劳动里,得不偿失”。

查看余下71%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19条)

大家都在看

热评文章
热点文章
热赞文章
19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