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明:浅谈徐复观先生对毛主席的评价
二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下“事本末未易明也”,这句来自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复杂、明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事物认知过程艰难的慨叹,可说是徐复观先生观察评论历史的真实写照。
徐复观/图片:来源网络
徐复观先生,湖北浠水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新儒家第二代杰出人物,在上个世纪诡谲多变的世界政局下,于思想、教育、军政等领域,都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徐先生一九〇三年出生,少年接受中国传统经典教育,一九二八年赴日留学,因九一八事变回国。后投身军界,参与娘子关战役与武汉保卫战。一九四三年任军令部派驻延安联络参谋,多次与毛主席等共产党高层人物交流。返重庆后所撰报告深切时弊,受到蒋介石赏识,擢升少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参与决策内层。又得新儒学宗师熊十力先生指教,重拾对中国文化的信心。一九五一年后,归本儒家思想,绝缘军政事务,致力教育、弘扬文化。自此直至一九八二年因癌症病逝,笔耕不辍,奋力学术救国。徐先生本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对良心的坚持,在港台的写下的大量的时政评论,是台、港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
鉴于徐先生本人的道德修养、学术功底、社会影响力等,以及与毛主席、蒋介石近距离交流的亲身经历,徐先生的时政评论极具深度,对于学习徐先生观察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视野,对于深入理解二十世纪的历史事件,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从徐先生对毛主席的评价中,探索一二因考虑层面不同得出不同历史事件评价的现象。
批评与称许不同,立场始终不变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二千余年前,这一记载在《礼记》中的治学精神,在中国历代传承不乏其人。徐先生在对毛主席的理解上,正是如此进行思考的,一没有因为政治立场和个人见解的不同,怀有私意报复式的欺瞒和曲解;二没有因为身处环境与所知信息的不同,回避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掌握的现实国情与国际形势不同,徐先生会不断更正此前对于毛主席的评价,这种深意对今天理解毛主席精神的借鉴价值不言而喻。徐先生坦言自己“身在海外”,“反对共产党”的政治立场,甚至在1950年说“中共政权,正在斩断中国人民与国家的命运”,在1967年说“玩弄偶像崇拜集团的寿命,不会太长久”,在1972年说“传统的专制帝王思想,在他(毛主席)精神中,渐渐占了支配的地位”;另一方面徐先生毫不讳言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卓越的组织能力”,追忆1943年在延安和毛主席交谈后的印象,徐先生说,“老实说,当时我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不能不反对毛泽东;但内心对毛实怀有深厚的好感”,1981年提到,“一直到一九六九年我到香港以后,我对于毛先生一直保持很高的敬意,常常托梦和他在一起,我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