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超前目光:“大三线”建设
1964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份。
最大的喜事莫过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忧的是帝国主义国家随时会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是大规模侵略战争。
在原子弹爆炸前几个月,毛主席就已在认真思考这一重大问题。
毛主席判断是准确的。
1964年4月14日,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委员会专家罗伯特.约翰逊向白宫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
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就此报告进行了讨论,并与台湾方面进行商议。
这份报告于1996年3月解密,其主要内容是建议美国对中国核基地进行彻底打击。
当时,美国通过卫星、U2高空侦察机、地面间谍渗透等手段,得出了中国原子弹项目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结论。
中国的核武器,是用来防御侵略的。然而,对其它核大国来说,你想拥有核武器,你就将成为被消灭的对象。
这有点像小说《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
中国面临核战争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除此之外,国民党武装特务屡次窜犯我东南沿海,企图建立“游击走廊”,为大规模反攻做准备;
印度虽然在1962年被我军暴打一顿,但两年之后,它又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蠢蠢欲动;
日韩在美国多年撮合之下建交,美日韩勾连在了一起。
北方的中苏边境气氛也是极为紧张。
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改善中国的工业布局,加强国防建设,进行备战,这就是“大三线建设”的时代背景。
这是一项具有超前目光的重大战略部署,“大三线建设”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964年4月25日,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交了一份报告--《我国经济布局已不再适应未来战争需要》
报告中提到:
一、一旦发生战争,我国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将会是首当其冲;
二、中国工业过于集中,全国14个百万人以上大城市拥有60%以上的民用工业、52%的军事工业。
三、14个百万人以上大城市和25个五十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大都处于沿海地区;
四、主要的铁路枢纽、港口、桥梁多数在大城市附近;
五、绝大多数水库紧急泄洪能力非常有限;
……
当时解放军空军力量薄弱,当遭遇突袭时,人员还可以躲入防空洞,但工业区很难避免遭到严重打击。
总参这份报告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视,毛主席军事战略思想有独到之处,他重视有备无患,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我们不能等着别人打上门,然后再手忙脚乱地转移工业生产能力,否则,大后方无法有效支持前方作战。
评论功能已恢复开放,请理性发表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