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掩盖经济危机的奇谈怪论

2024-09-12 4618 2
作者: 工人理论学习组 来源: 工农兵大道|微信公众号

  心理危机论”是十分荒谬的!事实上不是资本家的情绪变化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变化,相反地,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波动支配着资本家的情绪。资产阶级鼓吹这种谬论的目的是要“论证”: 为了转变资本家的情绪和“消除”危机,就必须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用预算来补贴资本家、增加国家对资本家的订货等等,保证资本家老爷们获得高额利润。

  原编者按: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它最明显、最深刻地暴露了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极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必然灭亡。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上)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下)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上,各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欺骗劳动人民和替资本主义辩护,长期以来一直散布着各种各样谬论,妄图掩盖危机的真正原因,否认资本主义下危机的必然性,接下来,我们简要介绍一些他们的奇谈怪论供同志们参考。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是现代资产阶级对萨伊的“销售论”的一种称呼,是最早一种掩盖资本主义必然产生危机的庸俗理论。19世纪初法国的萨伊为了粉饰资本主义的矛盾,把资本主义下的商品流通归结为直接的产品交换,从而断言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除非为生产者自己使用,总会用于交换其他产品。因此,任何产品的生产同时意味着形成了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即所谓“供给会给自己创造需求”。萨伊根据这种论断,否认资本主义制度下普遍发生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在他看来,供给和需求总是平衡的、相等的。如果个别部门发生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则是由于其他部门存在着生产不足。他认为可以用扩大生产的办法,来克服这种局部的生产过剩。

  萨伊歪曲了资本主义的现实!在产品与产品直接相交换的条件下,确实任何一个卖者必然要同时扮演买者的角色,因而供给总是等于需求。但是,资本主义的特征不是直接的产品交换,而是最发达的商品流通。在商品流通(商品-货币-商品)的条件下,由于一切交换都必须通过货币来进行,所以卖(商品-货币)和买(货币-商品)就被分成两个独立的行为。这时,卖者可以出卖,但不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必须作为买者出现,货币可以被储藏起来。因此,危机的可能性经包含在商品形态这一变化之中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产生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于是这种可能性也就转变为必然性。与简单商品生产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追逐利润即剩余价值,而不是以满足个人消费作为目的的。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和对付其他资本家的激烈竞争,促使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和提高生产能力。但是,由于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商品的销售就受到了相对狭小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限制。因此,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工人阶级支付能力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的绝对存在,使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成为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伴侣。

查看余下76%

「 支持红色网站!」

红歌会网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赞赏备注

长按二维码打赏

评论(共2条)

返回文章
登录
默认表情
添加
十分荒谬
0条回复
死不认帐
0条回复
已加载完毕
2
在『红歌会App』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