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不解决,光辟谣有什么用?
网上很火的“深圳禁摩案法学教授王勇舌战群雄胜诉”,近日被辟谣了。
据媒体得到的权威回应。
首先,王勇不是深圳大学法学院的教授,诉讼时的身份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
其次,王勇并没有获胜,所谓胜诉、撤销处罚、获得赔偿等一系列说法均系谣传。
从那段近2个半小时的庭审视频来看,王老师似乎是个胜利者,而实际上他却输了。
尽管他有理有据地指出了执法程序的瑕疵,让出庭人员时而答非所问、时而无话可说。
尽管他的精彩表现被誉为“教科书式”庭审现场,还被网友戏称“给法官上了一课”。
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他的确是输了。至于是输给了谁,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朋友圈的很多“公仆”,都在转发这个辟谣新闻,我不知道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就像我不知道,当地的辟谣究竟有什么意义。
王老师的这次诉讼,并不是一起简单的官司,背后是老百姓“出行难”的痛点问题。
关于禁摩的争议,由来已久,不过再怎么争论,各界普遍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不应该“一刀切”。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讲,既然允许生产、允许销售、允许进入市场,不允许使用本身就是“耍流氓”。
即便只是个别地方在个别区域实行的政策,本质上也是在违背市场规律、破坏市场秩序。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选择摩托车作为日常出行工具,少数人是爱好,大多数人则是无奈。
有的摇不上号,有的买不起车,或者即便是买了车,路上太堵、车位太少,坐公交地铁又太挤。
如果可以开着汽车出门,既不用承担“肉包铁”的安全风险,也不必担心被风吹日晒雨淋,有几个人不愿意?
尤其是当下用车成本日益攀升,老百姓的消费却不断降级,灵活轻便的摩托车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
当然,摩托车多了必然带来管理压力和成本的上升,“飙车党”“炸街党”“响管车”治理难题等。
但这不能成为“一刀切”禁摩的理由,如果因为这些问题禁摩,那喝开水会烫到嘴是不是也应禁了?
因噎废食,从来都不可取。
对摩托车简单粗暴一禁了之,“一刀切”掉的不仅是治理的难题,还有老百姓出行的便利。
“人民网”就曾经评论指出:倘若有的地方对摩托车、电动车一味限制、禁行,群众无路可走的“一刀切”,如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一刀切”只是表象,本质是懒政、怠政。
既无力解决困扰老百姓的“出行难”问题,又不愿在交通秩序的管理上投入更多成本。
实行“一刀切”,执法的部门倒是方便了,却无形中给老百姓的出行制造了不便。
这无疑是把矛盾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
一纸法令,说禁就禁,既违背了市场的规律,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也不符合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种事发生在深圳。
要知道,“新时代深圳精神”一共十六个字,“开放包容”就占了四分之一。
王勇老师,没有愧对那个“勇”字。
他起诉深圳交警,与其说是一场官司,不如说是老百姓对“一刀切”禁摩政策不满的特殊表达。
网上对他“舌战群儒”名场面的追捧,以及对判决结果人云亦云的误传,饱含着不容忽视的民意期待。
老百姓的关注,不是喜欢看官方的笑话,所求的无非是一个便利舒适的出行条件而已。
遗憾的是,王勇老师这一次勇敢的撞击,并没有让深圳的禁摩政策松动分毫。
老百姓对这个政策的诟病,同样不减分毫。
出行的难题不解决,却在这个时候辟这样的谣,既显得苍白无力,又暴露了冷漠和傲慢。
深圳的路很宽,应该有摩托车的一条道。
【转自人境网,来源:半块老姜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