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视频,戳破了多少谎言
最近,一条视频引起热议。
视频里的年轻女工站在工厂食堂,端着饭盒,眼神呆滞,黑眼圈浓得像是几天几夜没合眼。她没有表情,甚至连“累”都来不及表达,仿佛灵魂已经被流水线彻底抽干,只剩下一具机械运转的躯壳。她只是站在那里,可她的神态让人联想到被用尽的电池、报废的零件、被时间碾碎的砂砾。
评论区炸了,许多人心疼她,说她太累了,太辛苦了,还有人想起了夏衍的《包身工》,想起了旧社会被压榨得皮包骨头的“芦柴棒”。
大家都在惋惜,同时,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地铁、在工厂、在写字楼都能看到,为什么这次的视频会火?
这个问题让人细思极恐。不是工人的疲惫罕见了,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疲惫,把它当成理所当然,只有某一次,某一个特别有冲击力的画面,才会短暂地刺破这层习以为常的外壳,让人停下来,问一句:“怎么回事?”
其实,不只是工厂的工人累,地铁上的白领、写字楼里的打工人、街上的快递员、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风里的外卖小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每天早晨,挤进地铁的人个个低着头,哈欠连天,眼神呆滞;深夜的工位上,还亮着无数盏加班的灯光;寒风中,快递员坐在路边扒拉着盒饭,赶着下一个订单。大家都活得像一颗颗螺丝钉,被拧紧在一个不停旋转的机器里。可为什么只有这次,大家才集体为一个“黑眼圈女孩”感到心酸?
是因为这一次,镜头把工人阶级的疲惫摆在了所有人眼前,让人无法忽视。可是,当这条视频的热度过去,一切又会恢复“正常”——工人们继续在流水线上重复着动作,快递员继续在路上飞驰,写字楼里的灯光依然亮到深夜。这个社会的运转,正是靠着无数人的“黑眼圈”撑起来的。
可是,这真的正常吗?
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50年前的工人是什么样子。
那时候,中国刚刚从旧社会的黑暗中走出来,毛主席提出“工业学大庆”,全国工人阶级热火朝天地搞生产。那时候的工人,虽然干活辛苦,但他们是有劲头的,是带着笑的,是有自豪感的。工人不是“打工仔”,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人翁。他们不用害怕被辞退,不用担心医疗,不用为孩子的教育发愁。工资虽然不算高,但国家给工人建了职工宿舍,医疗费国家报销,孩子上学有免费的学校,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
更重要的是,工人不需要低声下气,不需要忍受资本的剥削。那时候的工厂没有资本家,工人和厂长的关系是同志关系,而不是雇佣关系。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工厂是大家共同的工厂,社会财富属于全体劳动者,而不是落入少数资本家的腰包。